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老百姓在意的都是民生问题”

阿来和他的非虚构历史

2014-04-18 08:56:17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张英


  给平等机会,而不是特殊机会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待内地对少数民族的教育支持?

  阿来:办民族学院、民族中学、民族班,吃喝都管,但就是把他们圈在一个地方。你为什么不把他当普通人看,把他们分散,插到不同的班级上,让他们和汉族同学打成一片,相互沟通理解呢?藏族学生要上北大,该上一本上一本,该上三本上三本,你要照顾他也可以,照顾50分就进去了。不要动不动专门办班、办专门的学校,让他们在这个圈里头内部循环。

  西藏出了多少科学家?没有。出了多少好的技术人才?没有,把西藏这个社会变成现代社会,是要靠人才的。现在的结果是,没有。

  现在,各地支援西藏,修那么多马路、学校、高楼大厦,楼台亭阁,搞那么多的形象工程,就不愿意在软件上给钱。比如开高工资,请内地最好的老师来西藏任教,工作,给幼儿园、小学、中学老师一万块钱一个月,看好老师来不来。文化的优越性,要在现场体现,让少数民族觉得,你们的老师就是比我们好。

  南方周末:你为什么不喜欢“藏族作家”、“少数民族”这样的标签?

  阿来:我觉得这是一个特殊的界定,暗含了一种歧视。完全是汉族的划分,一旦被认定为“少数”,就会得到很多帮助、照顾、扶持、培训、获奖,会有许多好处。靠这些照顾和扶持,不能出大成就,因为文学是有艺术标准的,那就是你的作品,到底写得好不好。

  南方周末:所以你用“边疆”和“边疆文学”取代约定俗成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文学”。

  阿来:主要出自地理上的考虑,大多数所谓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祖国的边疆。

  我觉得,目前的所谓《刘三姐》、《阿诗玛》等“少数民族文学”,他们其实不是“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而是“多数”的汉族作家的作品,他们着力表现的,不是当地的“人”,而是异乡人走马观花得来的主观感受,是一些皮毛,所以他只能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是一种“他者”的写作,是借助“他”猎奇看到的表面东西演绎而成的,形成了一种既定的文学模式。

  当这些作品被模式化,这些作者“少数民族”的身份被认定之后,写作者就受了这种既定模式的影响,他书写的不是本民族的东西,而是汉族人眼里的东西,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自己,而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想象,获得“多数”的承认,从而扭曲自己的文学创作。

  中国的“东方主义”就是“少数民族”满足“多数民族”的想象。因此,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你的写作必须要遵循文学规律,写本民族的真实故事、遭遇和命运。但这样的写作有一个风险,那就是可能无法得到以汉族为主的绝大多数认同,从而没有市场,造成了当下边疆地带的书写困难。

\

阿来不喜欢“藏族作家”的标签。他觉得这是完全来自汉族的划分,一旦被认定为“少数民族”,就会得到很多好处。而文学是有艺术标准的,靠照顾和扶持,出不了大成就。 (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图)

  南方周末:你怎么看待中国的自治区制度?

  阿来:我觉得制度是好的,关键要落实。西藏现在还需要很多帮助,能不能真正发展教育,发展经济解决就业,给西藏受教育的这些年轻人机会,对他们进行培训,他们也有这种愿望。你给他自治的权力,让他们有这个能力,能够负责任,那当然是一个理想的结果。

  当时十八军进西藏,多少藏族人在里头,真给你卖命,真觉得我就是你的人啊,我拥护你。那么多干部,都是汉族军队和干部精英,一干就是几十年,真心实意帮助西藏发展、建设啊。

  我为什么讲有些工作方式有问题,本来你应该用文化,文而化之,用你好的东西感化他同化他。教书的把书教好,医生就要把病看好,当领导的工作要干得下去,你给这个少数民族这样的机会,他会出现空前的一种积极性。因为他也知道和内地的差距,他也不能忍受自己老比别人差。

  问题是现在给不给我们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