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老百姓在意的都是民生问题”

阿来和他的非虚构历史

2014-04-18 08:56:17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张英


  瞻对问题是值得分析的样本

  
南方周末:《瞻对:终于融化的疙瘩》从清朝写到新中国成立,由瞻对问题引发中国地方治理问题。下笔缘起是什么?

  阿来:完全是意外。几年前,为写《格萨尔王》,我去了西藏很多地方收集资料,到了新龙县,听当地人讲贡布郎加的故事。这个土司刚一出生,就有喇嘛说他是恶魔出世,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服清朝治理,不理西藏地方政府,不睬宗教势力,还抢夺其他土司的地盘,连过路的清兵也抢,不怕打仗,特有传奇色彩。

  开始想写个短篇,随着史料增多,官府的正史、民间传说、寺庙记载,最后收集的资料已经足够写个长篇了。真实的材料太丰富,现实的离奇和戏剧性,用不着我再虚构写成小说了,历史材料比小说更有力量。

  南方周末:瞻对对西藏历史有什么标志性的意义吗?

  阿来:我查完地方志,听了当地传说,包括后来翻译的文献史料,发现贡布郎加和藏区其他地方的故事很相似。

  土司都是山大王,仗着山高地险,谁都不怕,谁都敢抢,结果惹了驻藏官兵,清廷地方官员觉得没面子,上报朝廷求清剿,皇帝同意后拨款出兵征讨,不同级别的官员为把银子洗到自己口袋,把打仗变成了敛财之道,不断谎报军情。结果这个人口只有两三万人的地方,清朝政府打了七次,每次派的军队超过当地人口,硬是打了近两百年,也未征服这个地方。

  后来到了民国,瞻对还是乱成一团,山高皇帝远,光军队就有清朝留下的边军,民国成立后地方川军,受英国殖民地支持的藏军,还有原来一些东山再起的土司武装,大寺院自行组织的武装队,反正各派为了自家的利益,还是打来打去,战事频繁,直到1932年刘文辉部击败藏军,这片土地才消停一会。后来新中国成立,1950年解放军十八军靠一个排,仗都没打就解放了整个瞻化(1916年瞻对更名为瞻化)。

  南方周末:历史总是不断重复。

  阿来: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管是多古远的历史,都是为了观照今天的现实。我写的是历史题材,但它要回答今天的问题。

  瞻对的历史是一个值得分析的典型样本。清代几次对瞻对用兵,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的战情奏折很多,从康熙到乾隆到嘉庆,几代皇帝都有批示。每隔几十年,这样的事件就重复循环,连大臣上报的文书都差不多,土司、山大王也没什么进步,不管是谁路过是谁管治康巴藏区,哪里有钱就去哪里抢,然后又是打仗。体制酝酿腐败,人才选拔劣胜优汰,慢慢地发展到最后,吏不能治、兵不能战。康熙乾隆以降,瞻对战事绵延百余年的原因,基本上也遵循这个逻辑。

  像贡布郎加这样的土司,在川藏地区有一百多个,朝廷对瞻对用兵,打了两百年,康乾盛世搞不定,嘉庆就更搞不定。原因很简单,地方政府根本就不想真的打仗,断了财路,于是就不停地拖,官兵也不想打仗,打仗就往往变成走过场,草草了事,不停夸大对手的实力,不惜谎报、编造战绩求得朝廷封赏。

  从清历代对瞻对军事行动到地方治理,我发现,地方政府在治理问题上,模式和逻辑,没有太大变化。归根结底是地方发展问题、经济利益和民生问题。但矛盾演变到最后,被少数官员把民生问题变成了政治和军事问题,从而掩盖自己的无能和腐败。

  我写作的目的,是想探求如今的西藏问题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样演变成现在这样的。

  南方周末:找到答案了吗?

  阿来:我母亲是藏族,父亲是回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希望这个国家安定,希望老百姓生活幸福。

  从《瞻对:终于融化的疙瘩》可以看出,整个藏区从古至今,都不是铁板一块。贡布郎加和清廷政府军队打仗,和西藏地方政府打仗,他们也不信宗教寺庙,那些土司惟一的兴趣就是利益,打仗是为了抢地盘求财,想方设法跟中央政府要钱,完全是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

  清朝最大的错误是,康熙把西藏藏王废除,西藏政教合一开始。此前,世俗的王和宗教的王是分开的。到了川西的土司,土司就是世俗的王,他敬奉寺庙,有时候也反对寺庙,出发点全看这些寺庙是否顺从自己。

  南方周末:清朝时期,中国领土是历朝历代里最大的,他们怎么治理少数民族地区?

  阿来:满清政府的出身是少数民族,他们对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非常有经验,只求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开拓疆土,不求实际控制,也没有自高自大,改造当地社会。

  在行政上,中央政府派驻驻藏大臣和军队的将军,对地方政府的官员实行任命制,但不干预地方政府的实际运作,考虑到这些地方基本上是农牧业,收入低,中央政府不收地方的税,这样的“怀柔”政策很奏效,使得清朝版图不断扩大。

  到了清朝嘉庆以后,英国人慢慢渗透西藏,这个时候清朝开始衰落,到了晚清,西藏的局势就开始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