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丨75岁的国宝守护者

2023-05-30 08:42:52   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

  这是中国里程最长的公路,北起新疆喀纳斯,南至广西东兴,穿过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完全建成后全程长达10065公里。

  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翻越举世闻名的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

  这是民族特色最浓郁的公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俄罗斯族、藏族、独龙族、傣族、景颇族、壮族、京族……几十个民族沿路而居。

  这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公路,她从阿尔泰山奔腾而下,穿过雪山、草原、沙漠、冰川、热带雨林,最终抵达蔚蓝大海。

  这就是219国道!

  从3月29日开始,我们沿着219国道,从雪山奔向大海,记录祖国壮美风光,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拄着拐棍,沿着陡峭的台阶,仁增旺扎老人略有些颤颤巍巍地一步一步爬上了自己家旁边的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400多级台阶,老人要爬将近30分钟。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拄着拐棍在石窟间行走。

↑仁增旺扎老人居住的东嘎村皮央组就在石窟群所在的小山脚下(5月26日摄)。

  皮央石窟群与两公里外的东嘎扎西曲林寺遗址一起组成了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在千年的岁月里,它们经历过古格王朝的盛衰,渐渐与身后土黄色的山丘浑然一体,消隐于世外,静静地藏于札达地质公园层层叠叠的土林之中,与风声和鸟鸣相伴。与同时期而且相距只有几十公里的古格王朝遗址相比,它们很少为人所知。

↑空中俯瞰皮央石窟全景(5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

  如今,当记者走进皮央石窟群,惊叹于其蜂巢般绵延的建筑群和石窟里精美绝伦的壁画,领略着它蕴含的沧桑与美丽时,更震惊于它的守护者之中,竟然有一位75岁的老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讲山上这些洞窟是历史文物,十分宝贵,所以一直想为它们做点什么,”仁增旺扎老人对记者说,“得知有机会参加保护工作,我就赶紧去报了名。正好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人愿意干,就我来了。”

  2002年,为了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札达县文保部门开始在当地群众中聘用文保员,仁增旺扎是村里的首批成员之一,并坚持至今,已有20多年。

↑仁增旺扎老人查看壁画(5月26日摄)。

  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1984年,西藏启动了历时9年的全区文物普查行动,最后一年轮到了阿里地区。1992年5月,西藏文物考察队来到札达,在一位牧羊女的带领下,几位考古学者爬上布满蜂巢般洞穴的土林山顶,映入他们眼帘的是尘封的佛教艺术世界,真是一眼千年。

  皮央的石窟分布在山体的前山和后山,当地传说这里洞窟的数量是“前山一千,后山一千”,实际调查统计的数字接近1000座。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许多洞窟早已塌毁不存,没有统计在内。《神奇的阿里文化》一书的作者杨年华说,根据在遗址中所采集到的铁铠甲片形制来看,与古格遗址的洞内同类器物基本相同;开凿于山岩内的洞窟殿堂中还保存有战刀数柄,也与古格同类器物基本相同。因此,该遗址与古格之间应当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许为古格王国的一个方城。

↑5月26日拍摄的皮央石窟壁画局部。

↑皮央石窟一角(5月26日摄)。

  1997年,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被列入第三批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经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成为举世瞩目的国之瑰宝。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从札达县到西藏自治区政府,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除了仁增旺扎老人,札达县里还安排了3名文保员专门负责对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进行日常维护,这些文保员在不太影响农牧业生产的前提下,按月领工资,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收入提升的共促进、同发展。而西藏自治区政府更是不遗余力:1992年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被发现后,1994年,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与四川大学联合调查队来到阿里,维修并再次调查了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1997年,为配合阿里地区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西藏自治区文物局成立了“阿里文物抢救办公室”,阿里文物抢救工作办公室于1997—1999年间开展了对含壁画洞窟的加固、山体治水以及壁画保护,并在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和登记;2013年启动了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修缮保护工程;2015年,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濒危壁画同比例临摹复制工程完工;2018年,在国家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大力支持下,作为阿里联合考古工作重点项目之一,由四川大学承担的皮央和东嘎石窟遗址古墓葬调查与发掘工作启动......

↑5月26日拍摄的皮央石窟壁画局部。

  “走,我带你们去看看这里的宝贝!”仁增旺扎老人拿出一串钥匙,拄着拐棍,带着我们来到了一处被木门锁住的洞窟。打开木门的那一刻,正对着木门的一幅佛像壁画被屋外的阳光照亮,一瞬间,这幅壁画闪耀着金色光芒像离弦之箭一样飞进了记者的眼睛,直抵内心:如此金碧辉煌,如此栩栩如生,如此美轮美奂!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走进绘满壁画的石窟。

  走进洞窟,随着眼睛逐渐适应洞窟里的比较暗的光线,记者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无数精美的艺术品包围。洞窟不大,也就是大约十二三平米见方,墙壁上全是壁画:有异域人物、图案和造型,还有狮子、孔雀、大象等动物画像,壁画构图严谨、造型独特、形象逼真。很多专家来到这里都惊呼:这里壁画的精美程度,不亚于敦煌的壁画。

↑5月26日拍摄的皮央石窟壁画局部。

↑仁增旺扎老人给游客讲解壁画(5月26日摄)。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在观看石窟里的壁画时,一幅金色的佛像壁画映在他的眼镜上。

  “这些壁画是1300年前的,还有一个洞窟里的壁画大概是1000年前的”,仁增旺扎老人向记者介绍说,“你们看这些壁画的颜色多么鲜艳,一千多年都不掉,因为它的颜料都来自矿石。”老人说,游客们看到这些精美的壁画都非常高兴,还有一些游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会激动得哭起来,他们对我说,太棒了,都是因为有我们的守护,才能让他们看到如此美丽的艺术品。

  记者采访仁增旺扎老人的时候,正好有游客到来,老人为游客打开洞窟,并为游客讲解,参观完一个洞窟,老人小心地把门锁上,然后再带游客走向下一个洞窟。

↑仁增旺扎老人给游客讲解壁画(5月26日摄)。

  这么多年下来,仁增旺扎老人走完了遍布山体四周的近千个洞窟,还自学了普通话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免费提供讲解服务。老人每天都要上山好几趟,除了为游客开门、讲解,提醒游客不要触碰壁画和文物,还负责打扫卫生,检查古建筑及洞窟是否有渗水、坍塌等危险。20多年,仁增旺扎慢慢老了,腿脚越来越不灵便了,以前上山只需15分钟,现在则要半个小时,高血压、视力减退等疾病更是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特别是去年一场大病让他得了中风,到现在说话都有些含糊。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在自己守护的石窟外吃午饭。

↑仁增旺扎老人打开其中一间还留存有壁画的石窟大门(5月26日摄)。

  “村里的老人都笑我,说你跟我们聊聊天,晒晒太阳不好吗,每天爬上爬下干什么!”仁增旺扎老人对记者说,“这些壁画、洞窟,代表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只要我身体允许,能干几年我就干几年,继续把文物保护的工作做下去,一代代的人都会受益。”说到这里,老人笑了起来,脸上好像绽开了一朵格桑花。

↑仁增旺扎老人巡查各个石窟,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5月26日摄)。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准备打扫石窟。

↑5月26日,仁增旺扎老人在皮央石窟的壁画前留影。

↑5月26日,日晕出现在皮央石窟群所在的小山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