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造现实中的“香巴拉”——拉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纪实
拉萨次角林沟山上的牧场,被称为“天堂草原”,与布达拉宫隔河相望。人民网记者 杨庆军 摄 去年底,由中国社科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2012~2013)》报告中称:通过对我国38个主要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数据的科学计算,地处雪域高原的拉萨市得分最高,排名第一。据了解,拉萨市在交通、安全、基础教育、社保就业、城市环境等方面的满意度上均位列前茅。
在这么多方面满意度这样高,真是一座幸福的城市!藏民族把传说中的“极乐园”称为“香巴拉”。那么,拉萨市是如何建造现实中的“香巴拉”?
优势特色产业迅猛发展
几年前,位于拉萨市西郊堆龙德庆县境内的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还是荒凉不堪。前不久,记者来到这里时却发现机声隆隆、车流川息,园内各厂都在加足马力生产。据介绍,这里现已经初步形成了藏医药业、农畜产品深加工、民族手工艺品、高科技电子信息科技等四大主导产业体系,聚集了娃哈哈、天地绿色饮品、甘露藏药等一大批特色知名企业。开发区负责人说,截至去年底,拉萨经开区累计注册企业1247家,累计注册资金245.4亿元。去年1至9月份,拉萨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71亿元,同比增长39%。
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整个拉萨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亮点。目前,拉萨正以良好的交通条件、独特的自然资源、完善的投资政策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生产。仅在去年举行的“中国光彩事业西藏行”活动中,投资者与拉萨市的签约项目达150个、总投资1086.42亿元,投资额完成目标任务的107.89%,其中,正式签约项目88个,总投资324.09亿元。另外,拉萨市还在不断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介绍,拉萨将在今年初培育出15家规模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更充分发挥当地冷凉气候与光热资源的优势,眼下,拉萨以牦牛、青稞、虫草等为主的传统农牧业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近日,记者来到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岗德林村的一些农户的温室大棚,与其他大棚不同的是这里的大棚温度很低,湿度也特大,原来他们种植的是市场价格极高、原产伊朗的藏红花。在墨竹工卡县工卡镇拉萨尼达自然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这里共人工饲养着1万多只斑头雁,因饲养年限不同,该雁在广州的市场价格为每只从800元到4000元不等。据拉萨市农业局介绍,现在拉萨种植的郁金香已达200多万头,此外还有玛卡、藏红花、食用玫瑰、食用牡丹、蔬菜瓜果等许多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作物。
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地方财政高速增长。近3年来,拉萨市公共财政收入每年约以45%的幅度增长。另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也以年均1000元的幅度在快速增长。
右图: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村民精心呵护郁金香。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民族文化特色保护与现代化发展并重
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与历史遗存是千年拉萨的魂灵,是拉萨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近年来,拉萨市对其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
以八廓街历史街区为中心的拉萨老城区是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2012年12月拉萨市对其启动了总投资约13亿元的保护工程,包括给排水管道、电力线路、路灯、供暖、规范各种标示标牌、完善环卫设施等改造。工程完工后,记者与友人曾多次游览此区,但怎么也看不出来现在与以前有什么不同,真是修旧如旧。而真正与以前不同的是此次工程使包括大昭寺等在内的许多历史遗存远离了水灾和火灾,街道整洁干净了,晚上也有灯光照明了。其实,八廓街老城区的改造也仅是拉萨市对诸多文物修复保护的一部分。
独具雪域高原特色的文化建设已经跃上新的台阶。拉萨老城改造完工后,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根敦群培纪念馆等一批历史意义重大的场馆出现在了游人面前。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自去年8月在拉萨正式商演以来,其华美和震撼既为拉萨旅游注入了新的看点,也为整个西藏文化旅游带了个好头。如今在旅游旺季,昼游布达拉、夜赏《文成公主》已经成为拉萨旅游的新时尚。据悉,《驻藏大臣》《金城公主》的剧本已经完成,投资庞大、位于拉萨河南岸次角林村的“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正在如期建设。
去年11月底,总投资约3.7亿元、全长1280米的拉萨纳金大桥建成通车。不久,拉萨河上还要再建一座藏热大桥。这些新建大桥是拉萨市物流、车流、人流等高速发展的最有力见证。如今,“一城两岸三区”的城市框架早已全面铺开,城区面积现已达到62.88平方公里、六横十五纵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首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柳梧大桥、香格里拉大酒店等一批地标性建筑相继落成……
下图: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陈尚才 摄;左上图:老城区保护工程改造后的八廓街街道一瞥;右上图: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人民网记者 杨庆军 摄 冬日里的拉鲁湿地。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生态保护与建设是重中之重
弯曲的拉萨河犹如一条蓝色的哈达而飘经拉萨市区,冬日里,一群群黑颈鹤、斑头雁、野鸭等鸟类在此栖息越冬。近年来,拉萨市大力实施“拉萨河保护”工程,加快对纳金大桥至柳梧大桥沿河区间的拉萨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大对沿河企业、经营场所的环保监测力度。去年初,“拉萨河源头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项目”启动。该项目总投资960余万元,以加大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为重点,内容涉及拉萨河源头、河滩、草地、湿地、天然林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位于拉萨市二环路北侧、被誉为“拉萨之肺”的拉鲁湿地,不仅是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城市天然湿地。约10年前,这里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去年以来,拉萨市以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为载体,通过生态补水管网等建设项目,有效解决了湿地现有面积的灌溉、内蓄水与防洪等问题。据悉,为更好保护拉鲁湿地,拉萨市在未来几年将再投资7亿元。
原野上的黑颈鹤。人民网记者 杨庆军 摄 在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互处,有一处4000多亩的江心滩。6年前这里只有一颗孤独的柳树,如今却有30多万棵大树。江心滩巨变是拉萨市加大绿化力度的一个缩影。去年,拉萨市林业造林绿化面积达到16万亩,主要包括拉萨河谷造林绿化工程、拉萨市南山山体绿化项目、拉萨至贡嘎机场专用公路绿化等。绿化的力度越来越大、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目前,拉萨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26平方米。全市已基本形成了步步见绿、路路有景的城市道路绿化新面貌。
随着拉萨市“环境立市”战略的强力推进,“河变湖、树上山、暖入户”的目标正在变成现实。据了解,该市未来生态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诗一般的宜居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力争到2025年将拉萨市打造成为西部首座高原生态城市。
民生改善幅度越来越大
在拉萨市采访,许多领导说:教育的改革发展慢了绝对不行,孩子们实在耽误不起。近年来,拉萨市教育取得了突破发展。在拉萨河南岸的蔡公堂乡政府所在地附近,一片片高楼耸然屹立,一条条马路纵横交错,一队又一队的工人正忙着安装装修,原来这里是拉萨市正在建设的教育城。教育城总投资约35亿元,是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大学科研等为一体的配套功能设施齐全的现代教育园区。另外,随着26所中小学组建7个盟校共同体、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等措施的采取,拉萨市的教育综合水平在不断提升。
始于2012年春的拉萨市集中供暖工程深得人心,该工程使拉萨去年底基本实现城市供暖全覆盖。过去,拉萨是我国唯一处于高寒地区而没有城市供暖的省会城市,当地居民每到冬季只能依靠木材、牛粪烧火取暖。居住在八廓街的老人格桑高兴地给记者讲到,在供暖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对如何使用天然气设备进行了现场讲解,还手把手教她使用,这暖气真好,即暖和又干净。
左图:2013年7月27日,西藏籍高校毕业生在关注相关招聘信息。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右图:西藏拉萨曲水县聂当乡的西藏佛学院的僧人在学习。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为使各族群众的就业问题得到充分解决,拉萨市采取定期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优先吸纳本地居民就业等多种举措,成效显著。去年6月,来自墨竹工卡县的26岁的女孩德吉在参加完市里举办的面点技术培训后告诉记者,在这里自己不仅学会了手艺,还领到了开店需要的设备,准备回到老家大干一场。据介绍,去年,拉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1056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5.6%。
持续多年的民生改善使拉萨市各族居民备感幸福。采访之中,记者真切感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目标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各族各界皆从心底里真诚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感谢全国人民对西藏的大力支持。拉萨林周县杰堆寺僧人阿旺桑布说,近年来,僧人们享受到了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纳入城镇低保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真令人仿佛从眼前的发展变化中看到了理想中的“香巴拉”。
去年底正式通车的拉萨纳金大桥。人民网记者 杨庆军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