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首都北京阳光明媚。3月5日下午,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四川代表团在驻地举行全体会议,代表们结合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四川实际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 根据四川代表团会务组安排,全国人大代表、州人民政府州长益西达瓦在会上围绕“一个赞同、四点体会、一个巨大压力、反映一个问题”作了发言。 会上,益西达瓦介绍了去年工作中的“四点体会”:去年以来,作为四川藏区最大组成部分的甘孜州,经济加快发展,民生有效改善,社会总体向好。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藏区的倾力支持,得益于中央和省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在甘孜州的正确贯彻,得益于甘孜州群众工作全覆盖“六大活动”等基层基础工作的有效开展,得益于甘孜州民族文化事业的弘扬和发展。 在谈到“一个巨大的压力”时,他讲道:甘孜州是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没有甘孜的小康,就没有四川乃至全国的全面小康,这是我们工作中最大的压力。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深入学习和对州情的再认识,我们全面贯彻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重点在“夯实底部基础”上下功夫,变压力为动力,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州之本,把旅游作为产业发展之基,提出了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的战略定位,确立了“生态立州、产业强州、科教兴州、依法治州、和善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制定了“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六大产业发展思路,以及“三化”联动的发展路径,通过艰苦努力达到“四个翻番”和“五大跨越”的发展目标,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益西达瓦在会上反映了甘孜州文化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他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甘孜州文化建设特别是硬件设施正在得到改善,但文化人才缺乏的问题已经凸显,突出表现为“四个不适应”:一是民族文化人才总量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总体要求不相适应;二是民族文化人才质量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相适应;三是民族文化人才服务与广大农牧民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四是民族文化人才的数量、质量与促进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任务不相适应。“四大短板”是:民族文化人才总量小,人均服务半径大;专业技术人员少,管理人员多;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和传承发展对文化工作者要求高,而文化队伍的整体质量低;农牧民群众对文化服务的期待强,但政府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弱。 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稳定、抓文化就是抓人心。他建议:一是在四川藏区实施“文化十年行动计划”,在文化体系、人才、资金、产业和设施等方面,支持藏区文化繁荣和发展。二是国家出台藏区文化人才定向培养的特殊政策,支持四川藏区培养基层民族文化工作者和民族声乐、舞蹈人才。三是建立文化人才培养的综合帮扶机制。四是在四川藏区实施“州、县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