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水润拉萨

2017-06-20 14:14:30   来源:西藏商报   


水电 圣城的夜晚咋就这么亮

\
夺底水电站。(资料图)

  水电站

  河水冲刷着水轮机,水能转化为机械能,带动发电机产生交流电,生产出的电能通过电网输送到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照亮千家万户,依靠着机器设备,水的用途从饮用灌溉延展到发电,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电线杆子行对行,纳金日夜发电忙,接起线来家家亮……”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民歌《逛新城》中对纳金水电站的赞扬。
 

  2017年的夺底水电站:河水从石桥缝隙穿流而过

  1925年,拉萨北郊的夺底沟,在强俄巴、仁增多吉的指挥下,50多名石匠、木匠、泥瓦匠和10名民工,开始修建藏式四柱的水电站。而水电站不可或缺的发电机组,是强俄巴、仁增多吉求学结束离开伦敦前,通过各种渠道购买的。这套92.5千瓦的发电机组,经海陆运输后,通过人背畜驮,历时一年多,终于抵达拉萨。

  1951年,运行了23年的夺底水电站因年久失修停止运转。1955年,还是这条夺底沟,还是这条小河,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第一座电站开始动工修建。在技术、资金、人才均无保障的情况下,修建者发动群众打石头,每向工地交一块合格的石块,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而当时青藏、川藏公路正在修建中,建设水电站所需要的物资设备运输十分艰难。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56年,装机容量660千瓦的电站建成,向罗布林卡、布达拉宫等地供电。

  由于机组严重老化,2006年12月夺底水电站彻底停止运行。而今天,当我们沿着夺底乡维巴村四组的蓝色指路牌向前走去,会看到六个石块垒成的阶梯形柱子把桥面高高托起,这便是夺底水电站的拦河坝。大半个世纪过去,发电机器设备的机身依稀还存留着墨绿油漆,绳索和齿轮早已锈迹斑斑。时光荏苒,这些设备再也无法启动了,静静地看着河水蔓延开来,像经脉一样在下游的河床散开……记者 王媛媛

  1960年的纳金水电站: 拉萨河畔点亮千家万户

  “目前西藏地区最大的电力工程——纳金水电站,经过数千名军民的英勇苦战,已经基本完成,强大的电流通过长达数十公里的高压输电线送到市区各工厂、机关和市民家里。剪彩仪式在纳金水电站崭新的厂房前举行。”这是1960年第11期出版的《农田水利》杂志对纳金水电站建成运行的描述。

  作为西藏和平解放后兴建的第二座水电站,装机容量7500千瓦的设备投入运行,居民夜间照明使用汽灯、油灯、蜡烛的时代也随之结束。“电线杆子行对行,纳金日夜发电忙,接起线来家家亮……”民歌《逛新城》正是对当时生活面貌改变的生动描述。

  1958年10月动工,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开凿纳金山角,修建拦河水坝,6台1250千瓦的发电机以及各种机电设备和建筑器材均由祖国各地运输而来。历时18个月,1960年4月这座水电站终于建成了。从此,拉萨河水不仅滋养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给他们带去了光明和希望。

  2017年的纳金水电站: 水轮机转动了57年

  想要从前往林周县的公路上找到通向纳金水电站的岔路口,并不是那么容易,过了纳金水厂,我们便一路走一路问,生怕错过一个岔路口。沿着一条村道,汽车开到尽头,便是纳金水电站的厂区门口了,而想要前往发电区域,还得沿着厂区走上大概一公里的路程。

  道路两侧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上停歇着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鸟,绿草如茵的草地上不知名的野花开得十分鲜艳,如果不是已经进了厂区,会错然以为这是某一处林卡胜地。“电站建成后,因为工作的需要,很多人都来这里上班,所以周围也建起了住宅楼。这些树也是职工们一年年种下的,很多树比你们的年龄都大。”一位在电站工作的知情人向我们讲述道。

  “厂里职工最多的时候大概有300多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技术变化很快,经过多次技术改造后,这里只剩下十多人的一个班组了。”说话间,我们来到了拦河水坝区。“你们就站在这里看看吧,不能再往前了。”他说。纳金山被凿开一个大缺口,拦河坝顺势连接缺口两侧,水流导入水轮机,再经水轮机和尾水道至下游,就这样,河水完成了水能到机械能再到电能的转变。而眼前的尾水,因为四周绿树的映衬,绿波随之荡漾,荡漾着眼前人们关于这段水、这座拦河坝、这座电站57年的记忆。而当它流经拉萨城时,又携带着这座城市的记忆,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