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1+N”政策体系力挺脱贫攻坚

2017-05-17 09:25:52   来源:经济参考报   


  易地搬迁“拔穷根”

  西藏在实施脱贫攻坚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当属易地扶贫搬迁。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只有“挪穷窝”“换穷业”,才能“拔穷根”“稳就业”。

  “西藏去年全年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贷款151.65亿元,完成投资40.9亿元;开工建设安置点376个、住房1.8万套,已搬迁入住3.58万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丁业现说。

  历经夏日多年少有的强降雨天气,53岁的罗布总有一种“虎口脱险”的感觉。去年,国家投资7761万元,对他所在的察隅县布巴村实施易地搬迁,让全村人安全度过了大雨时节。

  布巴藏语意为“有胆量的人”,住在过去的布巴村,确实考验人的胆量。布巴村原先所在的瓦龙乡,不通公路,地处怒江河谷悬崖上,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频发。布巴村民的耕地在对面的半山腰上,耕作土地来回至少要4个小时。秋收碰到降雨,村民收割悬崖边的庄稼,须打桩拉绳系在腰上。人均耕地不足一亩,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仅1700元。

  布巴村于2015年易地搬迁至察隅县下察隅镇。记者近日来到易地搬迁后的布巴村,宽阔的黑色路面直抵村庄,村头河滩大型拖拉机在轰鸣中开荒造田。布巴村有63户、363人。走进村民阿帝家,宽敞的院落铺满绿色草皮,厨房、卧室、客厅等均用藏式风格装修。布巴村整村搬迁后,人均耕地面积达两亩以上,一年两收,村民不仅可以上山采集各种药材,还可出门打工,增收渠道大大拓宽。

  村党支部书记昂珠说,县里多次举办了农业及蔬菜种植、钢筋工、泥瓦匠等培训班,覆盖到全村所有的劳动力,让居民通过产业发展安居乐业。目前,村里外出打工的达到80多人。

  拉萨河畔的曲水县“三有村”(有房子、有产业、有健康),在短短3个月时间内建成,是西藏建成的首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6年7月,来自曲水县3个乡、10个村的184户、712名贫困群众,陆续搬进了新家。曲水县对搬迁点规划了居住区、生活区、产业区,三有村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下,奶牛、藏鸡养殖、药材种植等产业蓬勃兴起。

  “这一切像是做梦,靠自己每年外出打工,干10多年都不一定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村民塔庆说,“住在这里出门方便,在合作社干活每月还有工资。”

  据了解,“十三五”时期,西藏计划易地扶贫搬迁的群众26.3万人,占西藏5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4.6%。

  三项举措打造小康村

  2016年,西藏脱贫攻坚工作重视程度之高、政策保障之强、投入规模之大、整合资源之多、社会动员之众、影响范围之广、工作要求之高、脱贫成效之实,都是前所未有的。

  “西藏脱贫需靠政策的强力推动。去年,我们出台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这是打赢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战的总纲,确保到2020年实现59万贫困人口脱贫,74个县区‘摘帽’。”丁业现介绍说,自治区建立了“1+N”政策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1”即《实施意见》;“N”即贫困县约束、帮扶、考核、退出等体制机制和产业、搬迁、生态、教育、社保、金融等精准扶贫措施。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对口援藏扶贫水平,西藏组织考察组赴宁夏、福建调研闽宁扶贫协作先进经验,西藏将充分发挥对口援藏优势,大力推进援藏扶贫向纵深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外力支持。

  今年,西藏还将继续攻坚克难,不仅使群众能尽早脱贫,更重要的是确保就业稳定,不返贫。今年,西藏将在继续实施好“五个一批”的同时,重点实施三项举措。

  一是大力实施“十项提升”工程。总规划投资2000多亿元,面向重点贫困乡村,大力实施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积极谋划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整村推进小康村建设,集中力量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打造一批美丽宜居、设施配套、文明富裕的脱贫样板村、小康示范村。

  二是实施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投资60亿元,实施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稳步推动边境地区通过住房条件改善、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等,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非边境地区群众向边境地区转移,确保边民安心守边固边,确保“山这边比山那边好”,体现道路自信,展示制度优势,树立国门形象。

  三是实施高海拔生态搬迁工程。对4500米以上高海拔地区,实施要素适度集中战略,推动向城镇、资源较富集、基础设施配套较完善的地区搬迁,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集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