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孟繁华:水墨人生尽显风流

2015-11-24 09:45:00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王晓莉


  当“牦牛”遇上西藏

  “孟牦牛,这里,这里,到这里来。”但凡在公众场合,“孟牦牛”就成为孟繁华的别称,亲朋好友都这样称呼他。原因是,在中国画坛,能把牦牛画出名堂的还真不多。

  而他与西藏“牦牛”的情缘还要从头说起。

  “我在青海省乌兰县上中学时,结识了我的启蒙老师乌席勒,那时他刚从青海师大美术系毕业。后来,我在启蒙老师的母校学习那段时间里,对绘画有了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绘画技巧也有了更加娴熟的掌握。”出身青海海西州乌兰县的孟繁华,毕业于青海师大美术系,毕业之后一直从事和绘画相关的工作。

  “我在2002年就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10年的机关工作让我觉得生活太舒服了,想趁着还能走能画,就来拉萨了。”孟繁华回忆道:“来之后,我发现西藏是个多么美的地方啊!我就想来对了,这是艺术家的天堂。”

  话说,一位出色的画家,必到过高原,否则他画的蓝天就如同一块蓝布;他画的白云就像一堆棉花,没有一丝灵气,永远不会活灵活现生动起来。

  刚到西藏,高原那无与伦比的空旷、纯净和明亮让他心情舒畅。具有勾魂摄魄的高原风光,他只看了一眼,便连同高原的“精气神”聚集于他笔下:巍峨的深山,山顶的皑皑白雪,在阳光下光芒交错,缤纷闪烁;秀美的圣湖,水波潋滟,鱼游浅底,鹰击长天;清淌的溪流,如乳汁浇灌着无边的草甸;千姿百态的野生动物群,和藏民族千百年来共享一片如梦如幻的蓝天……

  起初,在西藏用字画装裱解决基本的生存之后,孟繁华在爱妻祖兰娇的支持下,时常拜师访友、琢磨作品、下乡写生,整日沉浸在宣纸与水墨的共舞中。此番共舞,却是也离不开他的爱好:喜欢和家里的两三条狗一起玩耍,逗逗爱鸟鹦鹉。动物与生俱来的灵气,常常让他看入迷。所以,时不时,动物也会飞进孟繁华的画里,在水墨花草中追逐嬉戏,活灵活现。每画好一幅,孟繁华便搁下笔,惬意地端起茶杯,馨香脉脉映着阳光在茶色里沸腾。

  “画得真好!”这是许多业内人士和朋友对孟繁华的评价,这样的话听多了也就没有起初的高兴劲了。中国画展现的花鸟遍布各地,画得好的人如过江之鲫。孟繁华觉得花鸟画并不是专属于自己的天地。

  2005年,在一次机缘巧合下,他拜师于著名画家余友心门下,学习余式水墨大写意画法。

  余友心的牦牛在传承吴作人技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色彩华丽而富有装饰美。而余友心以画牦牛见长,所绘画的牦牛憨厚、悲悯,同时用墨颇具传统水墨渲染的韵味,有一种浑然天成之势。

  “余老师当时60多了,精神很好,一天到晚带我出去写生,了解民情,让我去观察和体悟。”孟繁华说。余老师曾经很严肃地告诉他,在西藏素材很多,但一定要画出具有西藏独特的风土人情。

  慢慢地,在余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孟繁华的水墨画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上画牦牛。可他越画越觉得自己笔下的牦牛和老师创作出的牦牛并无二致。

  一次书画展,在余老师未参加的情况下,孟繁华将自己的水墨作品放于展览一处,且看且欣赏,自觉不错。许多友人看过后,纷纷评论:“这没有署名的作品应该是出自画家余友心笔下。”

  而余老师则是慧眼识画,这本不是自己的作品却像极了自己的画风,除了入室弟子孟繁华,还有谁可以做到?

  在这件事情上,余老师没有选择循循善诱,而是给出了激将法,现在看来余老师这招显然是有他独到之处。

  “像我者死,逆我者活!”孟繁华说,余老师借用齐白石的这句话劝解自己。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有了孟繁华今日在绘画“牦牛”之路上的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