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双语法官:让农牧民诉讼时听得懂看得明白

2015-11-04 10:11:1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原标题:藏汉双语法官培训:让农牧民诉讼时听得懂看得明白

  2014年10月31日,正好是星期五。

  当下班时刻一到,大伙蜂拥而出时,国家法官学院西藏分院四楼的会议室里气氛却显得严肃而紧张。“要在11月底完成初稿,文书组人员根本不够,得补充。”“翻译组请的专家、学者能不能及时到位?”“翻译时涉及藏区三大语系,能不能统一?”……

  问题一个个冒出来,比最初预想的要难、要多。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编撰“藏汉双语法官培训系列教材”早就提上了议程,真正启动却是在一年前,繁琐而复杂的工作并没有让大家泄气。

  培养藏汉双语法官势在必行。

  多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就多次组织召开民族地区双语法官培养培训工作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2015年4月,最高院明确提出到2020年前各民族地区培养双语法官1500名。

  “藏汉双语法官的培养,是为了保障藏民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牵头搞藏汉双语教材编撰的区高院副院长佘克冰觉得,让老百姓在诉讼时能听得懂、看得明白,正是我区法院践行“法治西藏”的决心。

  啃下“硬骨头”填补空白

  教材的编撰算是我区法院甩开膀子搞“藏汉双语法官培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

  教材三本,分别为《藏语文》、《裁判文书》、《法律术语》,且要“立足区内,推广全国”。因此,编撰组从最初开始就提出了“精而专”的要求:不能仓促成书,要形成规范。

  “法律术语”在案件审判中具有威慑性、权威性,尤其是在裁判文书制作中更为重要。然而,在现实的审判过程中,从汉语、汉文翻译过来的藏语、藏文往往是根据法官个人的理解进行翻译,各不相同。

  “这就与法律的威严性相悖。”自治区翻译协会理事达瓦向记者举了一个例:“保外就医”一词,藏文翻译过来需要15个字,相当于是用藏语进行了一次意译,自然每个法官的翻译就不尽相同。

  “再比如,‘法定’一词有三种藏文翻译法,怎么选取与汉语原义最接近的?”在法院工作了几年的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编译处原处长强巴旦达是法律术语组成员,他认为在案件审判中藏语言和文字的不规范是最大问题。

  “还有一种可能,如果法官翻译时稍有差错,可能就变成了两个不同的法律术语,量刑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抢劫’与‘抢夺’、‘非法’与‘违法’等,所以这也对法官吃透法律术语提出了更高要求。”达瓦说。

  从两位专家的口里可以得知,法律术语规范和统一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

  不过,在编撰过程中,专家们也遭遇了难题。日土县法院参与编写的法官次仁罗布向记者讲了一个案例。“扒窃”是过去常见的法律术语,但是随着新型案件的出现,“飞车抢劫”一词开始出现,这对藏语翻译就是大难题,翻译组只能自己凭经验组合、整合。

  再难,也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因为只有规范的藏语审判、制作文书,才能让当事人知晓赢在什么地方、输在哪个步骤,也才能体现依法治国的理念。

  可喜的是,这套精心编撰的教材已在今年年底发行,填补了我区缺乏专业、规范藏汉双语法官培训教材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