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让藏族学生成长为理科“学霸”

2015-11-03 15:12:53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珍


  订制培养方案 提升教学水平

  自上世纪90年代首次招收藏族学生以来,中央民大理学院先后招收了十多批藏族学生。淳朴善良、热情开朗的他们,赢得了老师的喜爱,但他们的理工科基础之薄弱,也让老师们颇为头疼。1997年,5名藏族学生因学习困难,而不得不转学中文。

  2012年扩招后,五省藏区的学生汇集到一起,情况更为复杂:学生汉语言水平不一,有的初、高中接触了汉语;有的一直是母语授课,仅用过汉语教辅材料。2012级学生入学摸底考试中,仅3人数学成绩在60分以上。

  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理学院为他们“量身订制”了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初等数学选讲》、《世界数学史》等基础性、趣味性课程,为他们顺利从中学过渡到大学“搭梯子”;减少理论性课程,增加应用性课程,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增设了《藏族科技史》、《藏族文学》、《藏族经济发展概论》等特色课程,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本民族文化。课程总数达到67门之多。

  “我们对这些学生给予了特别高的期望,希望他们每个人不只是一个工程师,还是一位领导者,能成为一个发光发热的‘小太阳’,照亮一片天地,影响更多的人。”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主任、2012级藏班基础课教师蔡果兰教授说。

  藏班学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们如同吸水的海绵,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一切新的知识。“刚进大学时,我连打字都不会。高中时计算机考试打字,我在键盘上找呀找,就是不知道那些字怎么打出来。现在,我自己买了电脑,这些事情都难不倒我了。”卓玛机说。

  今年,卓玛机以全班第一、大学英语水平考试通过六级的优异成绩,被推荐免试到中国人民大学数学科学研究院就读,成为藏班首名被推荐到外校读研究生的学生。

  “大一、大二学习《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时,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认识。现在准备考研,重新复习这些知识时,才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自己站得高了,看得远了。”2012级学生切江才让深有感触地说,他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数学思维”。

  相比卓玛机等学姐,刚入学的2015级新生更为幸运。在调研的基础上,理学院对2015级藏班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调整。“我们与往届毕业生座谈时了解到,他们大多是回家乡担任基层公务员,或进入银行、税务等亟需理科人才的部门工作,因此增加了一些经济、管理、统计学课程。”蔡果兰说。

  爱的力量最能打动人

  切江才让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刚到学校时,穿着一身藏袍,每天坚持打坐念经半小时,还不时流露出辍学去当僧人的想法。

  “当我们的培养方向与切江的个人追求发生了冲突时,我们尊重切江的选择。但我们也会跟他说,去寺院是一种逃避的想法。我认为存在一种方案,既可以追求生活的美好,也可以追求宗教的纯净。”蔡果兰说。

  “现在,我想当僧人的想法少了,我不能逃避现实生活。”切江才让说。现在,他正在积极地准备专业硕士的考试,“越学越觉得自己学得不够,想再多学两年,将来回去当老师。”

  在面对五省藏区的学生时,理学院的教师们发现,刚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外,这些敏感、羞涩的孩子,更需要柔性的、如同亲人一般的关爱。

  不是英语老师的蔡果兰,在两年300个课时的《数学分析》课上,坚持每次课早到5分钟,与学生一起学习、分享一句英语。“藏班很多学生英语基础差,有些甚至是零起点。我对他们说,一次课一句话,日积月累,总会有收获。”蔡果兰说。

  为了提高藏班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学院的老师们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气氛,对他们的想法予以正面鼓励。“有研究表明,孩子在学习之初,保护兴趣最重要。小学生写一篇作文,可能只对了10个、8个单词,但老师批改的时候,不能把错的全部标出来,这样会挫伤积极性。”梁芳说。

  “我们藏班的课堂是很活跃的。保研后,我跟随普通班上课时,发现课堂气氛好压抑,我本想回答老师的问题,可到了嘴边的话只好咽下去。”性格开朗的郎甲机说,她到普通班上课很不适应。

  在生活上,理学院的老师们更是对藏班的学生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班主任梁芳的家,被藏班学生视同自己的家。他们想吃什么,想喝什么,都可以随手就拿。

  在2012级学生羽翼丰满,即将展翅高飞之时,理学院任课教师徐世英深感欣慰之时,也有隐忧:“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理科人才缺乏的现状,单靠这一二十人还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要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让更多人喜欢理科,选择理科,学好理科,希望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到位后,情况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