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精准扶贫:全面小康 一个都不能少

2015-10-16 09:55:5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刘倩茹 见习记者 周婷婷


  探索新路子,变“输血”为“造血”

  底数清、情况明、管理严、措施实,建立起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西藏,开始了扶贫开发的新一轮实践。

  位于卡若区如意乡桑多村的昌都首座中小型游乐园——如意生态游乐园的建成和运营,不仅满足了城区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也使贫困户的腰包鼓了起来。自今年卡若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扶贫投资253万的如意生态游乐园成了当地有名的城郊农家乐。游乐园成立了如意生态游乐园合作社,合作社以“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双增收,仅5——10月的营业期,纯收入17万元,25户贫困户人均纯收入6500元。桑多村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昌都市根据扶贫实际情况,落实市政府提出的“六个一批”扶持原则即:产业扶持一批、能力提升就业一批、搬迁安置一批、低保兜底一批、医疗救助一批、能人带动一批,以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为工作对象,以增加贫困农牧户的收入和改善贫困村发展环境为目的,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对全市11个县(区)、138个乡镇、1142个村、20.2万贫困人口(2015年年初自治区核定19.6万指标,9月份补录0.6万)建档立卡,全面实行精准扶贫攻坚。2015年年初至今,扶贫投资22500万元,城乡推进项目180个;涵盖蔬菜种植、经济林种植、藏猪藏鸡养殖、奶牛养殖、灌溉水渠、乡村公路等面上扶贫项目77个;2011年至2013年建设贫困户安居工程3200户。

  扎西次仁是日喀则市康马县南尼乡的贫困户,自打村里建起了藏式家具加工专业合作社后,他便加入了进来。他说,现在凭借传统藏式绘画雕刻手艺,家中年收入能有8万多元,“我们的藏式家具销量特别好,根本不愁卖”。致富能人强巴洛桑在扶贫项目投资27.95万元的基础上自筹资金建起了藏式家具加工厂。该厂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雕刻、绘画、加工等机械,加大生产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培养新型能人,能够就业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能手。该家具厂截至目前贫困群众就业20人,2015年度组织25名贫困子女进行木匠技能培训,同时扶持带动周边贫困户10户、86人。该厂工作人员月人均增收达5000元左右,年户均增收达6—7万元。

  类似康马县这样,不断调整扶贫方式和模式,加强技能培训,变“输血”为“造血”,全区打造出了林芝家庭旅馆、阿里星空旅游、拉萨净土健康产业等扶贫名片,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

  在不断巩固、完善、发展的政策、项目、产业、社会、援藏扶贫“五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中,强化本地、个人自身的“造血”功能越来越突出。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和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如何利用好优势,并把与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紧密相关的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产业,是全区上下共同探讨摸索的话题。

  大力铺好道,精准“滴灌”扶贫

  走进拉萨城关区蔡公堂乡白定村油桃种植基地,看到千亩桃树让人不禁赞叹它的规模。今年5月,白定村举行了桃花节,8月举行了首届油桃采摘节,为城关区发展休闲观光点、都市城郊经济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洛萨是白定村的村民。“这个油桃种植基地把村民的地租过来,2000元/亩/年,我在这里看护桃园,负责给树苗浇水,一个月可以拿到2100元的工资。”

  拉萨市扶贫办副主任次仁介绍,这个扶贫项目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户指的是贫困户,基地是指油桃种植基地。260户780名贫困户入股,采用股份形式。城关区财政局专门设立扶贫专账。下一步将大力发展旅游业,先看桃花,然后采摘,效益前景广阔。

  达娃次仁是拉萨市堆龙古荣朗孜糌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自创建公司以来,他始终把公司发展壮大与促进群众增收紧紧联系在一起,依托扶贫开发政策积极壮大生产规模,调整发展思路,推动建立了“订单式”、“合同式”青稞种植,以高于市场价0.2元让利于群众,辐射带动4000户青稞种植户实现增收;积极扩大就业岗位,吸纳310户农户从事糌粑加工,实现年户均增收3.7万元,带动24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为有效激发贫困地区的脱贫动力,自治区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注重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通过积极探索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认定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25家,培育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合组32家,涉及现代农业、民族手工业加工、旅游观光等领域。

  2014年,西藏与全国同步,全面展开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在完成对贫困人口兜底性识别普查工作的基础上,扶贫部门通过建立完善贫困户信息管理系统,搭建社会各界支持参与的贫困户信息交流平台,把真正贫困、真正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众精准地识别出来,并逐级分解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用“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一村一户责任人”等措施进行“滴灌”帮扶。

  广大驻村干部深入生产一线、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访民情、解民忧,访遍所驻村的每一户贫困家庭,详细了解贫困党员、困难群众、低保对象、特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困难群体的具体情况,健全贫困家庭基本信息档案。

  从“输血”到“造血”、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西藏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走得愈加笃定。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铺就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路径。

  号角已然吹响。“十三五”时期西藏扶贫开发面对的是“硬骨头”,打的是“攻坚战”,全区将坚持定力、开足马力,精准发力、深处着力,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加快贫困人口的增收能力,提升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实现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