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五十年变与不变

2015-09-01 11:26:20   来源:《瞭望》   作者:边巴次仁 张宸


  城市在变乡村也在变

  “现在到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做导游一个月差不多有6000元收入,这让我有了在城市生活的信心,我喜欢在城市生活的感觉。”带完一拨游客,34岁的归桑看着布达拉宫,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5年前,归桑离开日喀则的农田来到拉萨,白天当保姆,晚上到夜校学习英语,两年后考取了导游证,自此在拉萨安家扎根。

  归桑的城市梦是西藏众多农牧民进城追求新生活的一个缩影。在拉萨,在眼镜店、服装店、宾馆、餐厅……有很多来自昌都、那曲、阿里等偏远农牧区的打工者。

  和平解放前,西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只有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少数地方,人口最多的拉萨3万多人,其他人口规模较大的地方不过是几千人的较大村落,城市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近年来,在中央支持和援藏省市的帮助下,西藏城镇化发展走上快车道。日喀则地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先后撤地设市。作为西藏的首府,拉萨的城区面积已从过去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了现在的逾62平方公里。

  数据显示,2014年,西藏城镇化率达到25.75%,城镇人口从1980年的28.7万人增加到了约80万人,初步形成了以拉萨市为中心,以地区所在地为支点,以县城、边境城镇、特色文化旅游城镇为网络的城镇体系。

  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西藏城镇交通、能源、通信、环境和给排水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县城供水普及率达到75%,县以上城镇基本实现3G通信信号全覆盖。

  在今年年初西藏召开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上,西藏提出力争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30%以上,城镇常住新增人口达到28万左右,10万至50万人的城镇达到3个,5万至10万人的城镇达到2个,非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70%。

  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西藏的乡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林芝市邦仲村,村民旦珍在自家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里,乐得合不拢嘴。201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她家盖起了新房。“以前的房子,一家子都住在一个小屋里,采光、通风都不好,比现在差远了。”

  旧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目前,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78亿元,230万农牧民圆了“新房梦”。农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使西藏全区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二至三成;昔日许多低矮、阴暗、人畜混杂居住的土坯房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小楼。

  住房变好的同时,西藏农村基层群众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当下很多的西藏年轻人来讲,父辈们马背上的生活早已落伍,挣了钱买辆车是很多人的第一选择。某汽车品牌经销商米军华告诉记者,有新款车上市时,总有一些藏族小伙子提前预定,还有等不及的要加价提车。农牧民出行不再靠人走马拉,机动车在农村的普及越来越快。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万公里,次高级以上路面里程达到8891公里;74个县中65个通了油路;690个乡镇通公路,通达率达99.7%;5408个建制村通公路,通达率99.2%。青藏铁路、拉日铁路和58条国际国内航线的开通,使西藏与内地和世界的距离更近了。

  信仰未变坚守也未变

  时代在变,观念在变,但很多东西没有变。

  64岁的朗杰老人家住拉萨娘热路。每天老人都会早早起床,打开院子里的自来水管,接上第一桶水,默念着经文,将水供奉到佛堂里佛龛前的净水杯里。这是老人坚持了数十年的习惯。

  同样没有变的,是西藏基本保持了自然的原生状态。今年5月发布的《2014年西藏自治区环境状况公报》指出,西藏仍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2014年西藏全区74个县(区)环境保护工作年度考核结果显示,90%以上的县(区)环境保护工作达到优秀、良好等次。

  其实,延续千年的藏族传统文化里,有着朴素的环保理念和浓郁的生态保护意识。如今,保护西藏的生态环境更是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保护西藏高原的蓝天白云”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西藏的实践。

  西藏自治区主席洛桑江村曾说,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

  数字显示,目前西藏已建立22个生态功能保护区,保护区面积达41.22万平方公里,占西藏国土面积的34.5%。自治区发改委新近发布的数据显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中,十大工程项目规划总投资155亿元,截至去年底,累计到位投资57亿元。

  保护和建设并重的生态环境政策,使西藏至今保持着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源;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传统文化政策则让藏族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在当下的时代于变和不变中不断精进前行。

  早晨7时许,天还没亮,71岁的德旺就已经在大昭寺外转了好几圈。在她的旁边,多位早起的行者已在用身体丈量着八廓街的长度。除非是患了关节炎的左腿痛得受不了,她每天都会起个大早来转经。对她来说,转经是“离佛祖最近的方式”。

  每天,在哲蚌寺措勤大殿顶上虔诚地磕长头的信徒,围着布达拉宫转经的络绎不绝的信徒,用身体丈量着朝佛之路的朝圣者,用酥油灯供奉佛祖的人们……这一切,无不印证着这个飞速发展的物质世界并没有改变藏族信教群众对信仰的忠诚。

  人们相信,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政府投入数十亿元保护和维修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西藏文物古建筑的举措,确保了今天信徒们的朝佛之路。

  将于今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条例》,则将西藏唯一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及其扩展项目罗布林卡和大昭寺文化遗产纳入了法律保护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