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五十年变与不变

2015-09-01 11:26:20   来源:《瞭望》   作者:边巴次仁 张宸


\

  50年来,变与不变的两只“车轮”,在推动着西藏社会不断向现代文明迈进的同时,也坚守着高原独特的精神和文化传承。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社会制度从封建农奴制跨入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带来了西藏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

  5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马背上行走到几乎村村通公路,从单纯农牧产业到依托集体经济迅速发展,从牛棚里接生到现代医疗技术手段飞速进步,从父辈目不识丁到新一代走进都市走进现代……在这里生活的人民以无比迅速的步伐与其他省区一道在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奔驰。

  与此同时,在这里生活的古老民族,在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的同时,又传承着数千年来祖先保留的传统文化。田间地头锄作的农民,草原牧场放牧的牧民,春夏秋冬转经的信徒,依然是这片苍茫高原不变的生命力;高耸峻伟的珠穆朗玛峰,绵延千里的雅鲁藏布江,广袤无垠的草原森林,雄壮神奇的布达拉宫和桑烟缭绕的大昭寺,依然是高原大地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

  变与不变的两只“车轮”,在推动着西藏社会不断向现代文明迈进的同时,也坚守着高原独特的精神和文化传承。如今,一个现代和传统交相辉映的新西藏,已愈加受到世人的瞩目。

  生活在变观念也在变

  “我们全家都是内地西藏班的受益者。”34岁的益西旦增说。

  30年前,益西旦增的大哥考上了第一届内地西藏班。随后,二哥、姐姐、他和弟弟也相继离家赴内地求学。

  30年后,这些少小离家的孩子回到雪域高原:大哥从事金融工作,二哥成了高级工程师,姐姐当了医生,弟弟是设计师,益西旦增也于3年前从美国堪萨斯大学毕业,回来做大学老师。

  益西旦增和他的兄弟姐妹是西藏教育飞速发展的受益者之一。截至目前,全国21个省、直辖市办有内地西藏班(校)和中职班,在校生规模达2.69万人,累计招生10.77万人次,为西藏培养输送了中专以上人才3.2万余名。

  在旧西藏,只有寺院教育和为数不多的私塾教育,只有占人口总数5%左右的三大领主和富商子女才能获得学习的机会,农(牧)奴及其子女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目前,西藏所有学生从小学直到高中的费用全由政府承担,适龄儿童入学几乎达到100%。

  在位于拉萨教育城的江苏实验中学内,宽广的校园内操场、篮球、足球场一应俱全,在现代化教学的教室里,从内地运送过来的浑天仪模拟器、多媒体实验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

  “从硬件设施上讲,与内地名校相差无几,甚至比内地大多数县城的中学硬件都好。”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校长李明生说,“从软件上来讲,校内有数十名从江苏南通中学选拔来的优秀教师,可以让内地最先进的办学经验在拉萨生根。”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的数据显示,目前西藏有各级各类学校1696所,其中388个教学点分布在偏远乡村,孩子们在完成义务教育后,都有机会接受各个类别、各个层次的教育。

  当益西旦增在大学的讲台上讲课时,平均海拔5373米的世界海拔最高乡——西藏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里,63岁的索朗旺堆正在用电动酥油桶打出一壶香醇的酥油茶,安详地坐在家里看电视节目。

  索朗旺堆世代生活在此。在他的记忆中,自己小时候,父母喝酥油茶都要掂量许久,认真地计算好量,生怕哪次喝得多了下一顿没得喝,“现在家里酥油多得很,我一点都不用考虑,想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

  63岁,已接近当下西藏人的平均寿命。而在和平解放前,西藏的人均寿命只有35.5岁。

  索朗旺堆的高龄得益于西藏医疗技术的进步。目前,西藏全区基本实现县疾控中心全覆盖、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的目标,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雪域高原基本普及,分级诊疗制度正在全区稳步推进。医疗事业的长足发展,让西藏人口从解放初的114万人增加到目前的317万人。

  与此同时,与索朗旺堆家一样,西藏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收入均实现了历史性增长。201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6元,是1978年的39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59元,是1978年的42倍。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30元。

  50年来,西藏群众真切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也在悄然变化。

  在拉萨,人们早就告别了过去的“土豆、白菜、萝卜”老三样蔬菜。大型商场内的货物琳琅满目,家居用品、反季节蔬菜、时令水果等一应俱全。

  社会环境的变化,催生了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催生了内心观念的变化。

  北京中路是拉萨最繁华的街道,道路两旁,知名品牌服装店、世界大牌的化妆品店随处可见。

  在北京中路的一家品牌服装专卖店,曲水县的次仁泽刚刚给女儿买了一条牛仔裤和一件牛仔衫,“女儿就要上高中了,到拉萨办事顺便给她买套衣服。”店员艾丽告诉记者,近几年,在她店里购买服装的当地人越来越多。“原来购买的主力军是游客,现在购买的主力变成了本地人。”

  而在理发店里,寻求时尚造型的年轻人也在用发型演绎着个性与美的追求。“以前,来这儿理发的藏族小伙姑娘,只简单要求‘剪短、剪断’。现在可不同了,都要求有一个精致的发型,很挑剔。”在青年路沙宣理发店做了五年理发师的汪洋对本地群众生活方式的变化深有感触。“只要发型做得好,具体价格都好商量。”

  林芝市唐地村60岁的老党员普布次仁告诉记者,手机早在几年前就成了村里每一家都必备的物品。如今在农村,冰箱、电视、摩托车乃至汽车等,在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常见。

  在拉萨市达嘎乡其奴村,过去常无所事事聚在一起喝酒玩乐的年轻人都进了城,在建筑工地或餐馆打工。村民旦增说:“见了外面的世界,大家都想多挣些钱,把日子过得好好的,哪还有时间去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