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酥油灯》里有个异托邦 现当代艺术的思路

2014-04-18 15:10:10   来源:新周刊   


  贩卖中国元素和敏感话题是海外中国艺术家惯用的招数,但在导演胡伟看来,《酥油灯》探讨的是“异托邦”的话题,是当下普遍存在的文化冲突与和解,他也正受困于其中。

  第50届金马奖颁奖典礼上,人们记住了“胡伟”这个名字,不仅是因为他导演的《酥油灯》获得了最佳创作短片奖,更因为他那段长得令人发指的获奖感言。

   胡伟是80后,身上有股北京爷们混不吝的劲头。他在台上的愤愤不平来源于国内对短片的漠视,他说,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短片都是电影的重要形式,在国内,没有人轻视海明威和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但很少有人关注短片电影。

  短片就是短片,为什么叫微电影?

  2013年,胡伟奔波于欧洲和美国的各大电影节,《酥油灯》入围了包括戛纳、恺撒奖、欧洲奖在内的多个电影奖项,胡伟已经记不清金马奖是他捧起的第几座最佳短片奖杯。但在国内,今天所有的短片都在以微电影的名头叫卖:“至今我也不知道什么是微电影,短片就是短片,为什么叫微电影?”

  《酥油灯》讲述了一个藏族摄影师在藏区为藏民拍照的故事。15分钟的片子全部由一个固定机位拍摄完成。演员都是藏民,是胡伟挨家挨户挑选的。藏民站在变换的背景布前拍照,长城、海滩、布达拉宫……翻转的背景布串联起所有情节,电影看起来更像舞台艺术。

  《酥油灯》亦真亦假的舞台剧形式打动了欧洲人。戛纳“影评人周”组委会短片单元的负责人贝尔纳评价:“影片在电影语言上做了大胆尝试,通过介于纪录与虚构的表达形式,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现实与梦想的关系。”

  胡伟说,《酥油灯》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迈克尔·纳什的摄影作品《华沙1946》。照片中,摄影师在一块田园风格的背景布前为一位妇女拍照,在他们的身后是一片被炸毁的废墟。胡伟被作品的仪式感和异向性深深吸引,于是才有了《酥油灯》的剧本。

  《酥油灯》是胡伟的第三部电影,和多数80后导演相比,他要幸运得多。2006年,胡伟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离开学校的头两年,他没有工作,憋在家里写了两年剧本。两年后,胡伟申请到法国国家电影学院的短期课程,飞到法国接受为期3个月的纪录片导演培训。处女作《没有你在》是他的毕业作品,这部纪录片入围法国真实电影节,成为他正式留学法国的敲门砖。

  《酥油灯》里有当代艺术的思路,拍摄过程更是一门精准的时间艺术。

  留学法国的胡伟没有考虑任何一所电影学院,而是选择了巴黎美术学院。“我对传统电影没兴趣,想拍一些更个人化的影像,类似于影像艺术那种,电影学院不教这个。”在美院的两年,胡伟没再碰过摄像机,他专注于装置艺术和雕塑,沉醉于当代艺术的语言系统。

  “艺术表达越简单越好,能画就画,可以做装置就做,甚至能写成文章的东西我也绝不会拍成电影。电影是动用资源最庞大的艺术形式,我是不愿意去做的,除非我要表达的东西其他形式做不到。”胡伟说,《酥油灯》就是必须用影像来实现的创作。

  《酥油灯》里有当代艺术的思路,拍摄过程更是一门精准的时间艺术。背景布换了六次,胡伟就只拍了六场戏,除了添加背景音,片子一刀未剪。“我和助理一边排演一边计算时间,片子拍摄时,我们在地上画出演员走位的标记,光排练就用了五天。”胡伟说,自己不是天才,所以要有剧本、脚本,要论秒计算时间,这也是对制片人负责。

  如果当初选择美国,今天的胡伟或许就是好莱坞电影工业中的一员,3D、特效、大场面是多数商业片导演的电影哲学。但他选择了法国,这注定他的电影偏好是艺术性的,也是更私人情绪的。

  蔡明亮是胡伟最欣赏的华语导演之一,他还喜欢纪录片《铁西区》的导演王冰:“他不仅是优秀的导演,也是法国著名画廊的签约艺术家,他的东西同样具备当代性。”还有印度导演阿比·查邦、今年奥斯卡的最大热门史蒂夫·麦奎因、自己下一部影片的合作者文森特·加洛……胡伟欣赏的导演和演员都是艺术家出身,在这条路上,他为自己寻觅了很多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