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洛:发展合作社帮助低收入人群摆脱贫困——中国西藏自治区的经验

    中国政府始终高度关注和支持西藏的减贫事业,针对西藏的深度贫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他分享了社会经济所开展的“西藏农村的合作社发展对减贫的作用”研究成果,研究显示西藏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显著提高了村民收益,有效助力低收入群体摆脱贫困。

  • 尼泊尔阿尼哥协会主席萨尔波塔姆•什雷斯塔

    中国政府致力于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尊重西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比如,《格萨尔王传》是著名的藏族民间文学作品,为民间歌手世代传唱,也衍生了不同版本,中国政府启动了一项收集所有不同版本的大型工程,收集完后出版的《格萨尔王传》成为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 格桑卓玛:让每个人的人生有出彩的机会——西藏教育、就业扶贫的启示

    教育的润物细无声和提供更多新就业机会,逐步增强了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贫困人口的内源式发展,助益了西藏如期消除绝对贫困。今天的西藏,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林冠群

    “就整个西藏历史长河而言,西藏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转变,那就是中国政府全力扶持西藏,改善西藏人民生活,建设西藏基础设施,为西藏人民解决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积弊与困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而且最令人动容的一项工作,就是为西藏脱贫。” “这世上只有最具赤诚的政府,才会为贫民做事,只有最具爱心的政府,才会为贫民服务。”

  • 肖杰:从国际人权保障的视角看西藏脱贫攻坚事业

    部分西方学者有关西藏的扶贫开发存在“强迫劳动”、西藏脱贫过程中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强制性”培训、西藏的现代化发展等同于“传统文化泯灭”的说法,完全违背事实、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事实上,西藏的发展一直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持续帮扶。

  • 英国藏学学者罗布森

    英国藏学学者罗布森博士在发言中讲述了自己与藏语言文化的不解之缘。上世纪50年代起,罗布森女士开始学习藏语文,接触西藏文化。90年代初,她师从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藏语方言研究、整理和保护工作的胡坦教授。受胡坦教授鼓励,她尝试用藏文翻译出版多部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受到藏文读者欢迎。

  • 杨涛:西藏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的融合之路

    立足“西藏极具世界生态价值,但又生态脆弱和气候敏感”的特点,西藏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得益于中央的全力支持,实施了生态补偿、生态就业、生态产业、生态搬迁、改善人居环境等举措。

  • 杨晓纯:西藏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实践

    在中央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西藏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文化领域政策法规,出台了多部地方法规、规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护西藏的文物古迹、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藏文化必将拥有更加美好广阔的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