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经幡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2020年的藏历新年是公历的2月24日。每年,藏历新年和春节的时间差都是不固定的,有时候同一天,相差一两天,有时候相差一个月。藏历新年,从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持续十五天。 藏民族怎样度过藏历新年呢?与春节有什么不一样的年俗呢?今天,记者带你到地处西藏东南部的山南市琼结县加麻乡坚耶村去看看,那里还延续着西藏古老的新年习俗。 坚耶,在藏语中意为“右眼”。坚耶村的得名,有一个美丽传说,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阿难陀有关。阿难陀逝世后,其右眼形成的舍利供奉于一座二层楼高的合金铜噶当佛塔内,在修建坚耶寺时,因将舍利塔供奉于寺内,寺名由此得来,坚耶寺由扎囊十三贤士之一的格西扎巴恩协于11世纪始建。渐渐的,因寺名而得地名,寺庙所在地的村庄白须根瓦也被称为坚耶村。 29日晚,要吃“古突”。“古”即九,这里指藏历二十九,“突”即突巴,是一种面疙瘩。藏历二十九吃古突以示除旧迎新。面疙瘩一般会包有白石头、辣椒、羊毛、木炭、硬币,代表“心地善良”“刀子嘴”“心肠软”“黑心肠”“发大财”。谁吃到了某种象征物,即时吐出,传说会表现某人的性格特点或来年的运势,为除夕增添许多欢乐气氛。 在制作古突面团时,还要制作一个“驱鬼盘”,它是用糌粑或面做成魔鬼模型,放置铁片上,再放些茶渣、酒糟一类废弃的食物垃圾。 天黑时,全家人按长幼次序坐好,煮好古突后,按传统的习惯盛古突。盛古突的规矩非常严格:家中的主妇或其他掌勺的人,要用白布遮盖双眼,右手拿着木勺,一个年轻人把家人的碗一个个递到她的手上。掌勺人每盛一碗都要先摇搅三下。当全家人都盛上一碗后,才解开掌勺人的眼盖,一起吃古突。每个人要将从自己碗里捞到的象征物呈放在长辈面前备置的碟子中。每次亮出具有象征意义的面疙瘩时,全家人都沉浸在笑声与互相议论的热闹之中。每个人至少要吃两碗古突,最后一碗留少许,拿到先前备好的“驱鬼盘”上滴几滴,然后倒尽,并且将象征寓意不好的东西也倒于其中,而将象征意义好的东西直接扔到屋顶。 待夜幕后,家中的两名年轻男人手里攥着麦草捆成的火把,走遍每一间房屋,并将火把挥向每一个角落,高喊:“出来,魔鬼出来!”,寓意将躲于各角落的“魔鬼”赶出家门。 紧接着,按照坚耶村的年俗,由家里小辈端着“驱鬼盘”跑出家门,持火把的人紧跟追上。此时,家中长者需用力鼓掌。所有的驱鬼物集中扔在村里的十字路口,将麦草、糌粑或面做的一个魔鬼模型及装剩余面疙瘩的“驱鬼盘”扔到火堆中,寓意所有晦气一并烧走。 选择在村中的十字路口,是因为这样“鬼”才能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因此,送“鬼”的人在回家的路上绝不能回头,否则,刚被送走的“鬼”又会被引回家。之后,全家人按次序就坐,姑娘们先给原先吃到好的象征物的人唱颂歌,接着给吃到不好象征物的人倒酒惩罚,并让他们“献艺”。如果其中有谁不能独立承担一个节目,则让他(她)模仿鸡鸣或驴叫,还要再次罚酒,这样一直热闹到半夜,全家人沉醉在欢笑声中。 藏历年三十 新年最忙碌时 藏历年三十,对坚耶村每家而言,是最忙碌的一天。这一天,门窗要换上崭新的“香布”。“香布”是藏式建筑的一种特殊装饰,悬挂于门窗上部,通常用五彩绸布缝制而成。按照藏族人的习俗,“香布”一年一换,祈求新意和吉祥,标志着新年的到来。 这天还要炸油果子,也就是“卡赛”。家庭主妇小心地把它们叠放在佛堂里,还有青稞苗、吉祥羊头、酥油等。要准备“切玛”,即彩色五谷斗,装满糌粑、麦粒,插上青稞穗、酥油花,放在佛龛前面。一般由家中长辈亲手完成,因为当地流传供品放不好会有不吉利的说法,所以需要有经验的长辈来完成。这天,还有许多清扫整理的事情,都需要全家动手。在客厅桌子上摆满各种食物,家里还要铺上新年才用的新卡垫,打理新年新配饰,总之,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 现如今,在藏历三十晚观看“藏晚”,也已成为坚耶村民不可或缺的新传统。 新年初一 互致祝福同欢乐 大年初一,在坚耶村,主妇们要起早准备煮带有麦片的面汤,叫“卓恰”,表示一帆风顺;还要用羊头肉煮糌粑面,叫“砻突”,表示长寿;第三种食物是用糌粑、红糖、奶渣和青稞酒煮粥,这种粥叫“羌枯”,表示生活甜甜蜜蜜。待日出时,主妇要把这三种食物盛给家中每个人。 天亮时,全家洗漱完毕,穿上新衣,晚辈要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早餐间互敬青稞酒。新年初一这天,和西藏其他地方一样,一家人在家欢聚,一般不出门。但在坚耶村,从古至今流传这样一个民俗,所有村民要到坚耶村前集中观看坚耶寺僧人的“羌姆”表演。 “羌姆”为藏语,“法舞”之意,指舞者戴上具有佛教象征意义的面具,在法器的节拍下起舞,也称为 “跳神”。“羌姆”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密宗仪轨和艺术形式,是藏区苯教祭祀巫舞、藏族民间舞蹈和印度金刚舞结合而成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 坚耶寺每年在藏历初一14时举行“护法神节”活动,由该寺僧人跳“羌姆”。跳“ 羌姆”的僧人头戴各种面具,用舞蹈形式来表达动物界、人界、阿修罗界、神界的形态,劝导世人与自然界的各种生命和谐共处。 坚耶寺僧人顿丹啦说,坚耶寺初一“羌姆”表演,主要是求福禳灾,同时表达对坚耶村来年粮食丰收、牲畜平安的美好祈愿。 “羌姆”表演尽管是宗教舞蹈,却也是一种与民同乐的娱乐活动。跳“羌姆”期间,坚耶村老百姓都会穿上盛装,带着各种美食和自酿的青稞酒,跳欢快的“果谐”。 藏历初二至十五 “击牛角”游戏 在坚耶村流传着一种男人间的游戏:“击牛角”。这场游戏自初二起每日午后举行,一直持续到新年结束。 “击牛角”,在坚耶村当地话中叫“多郭尔”,参加者无年龄限制,但一般多为村里的青壮年。主持比赛者被称为“阿妈”,两位“阿妈”各任白衣队和黑衣队的队长。有时,游戏也会按年龄分成年轻队和老人队。 “击牛角”比赛,是由两位“阿妈”在20多个参赛者中,通过抽签方式各带一个“家庭”参加。赛场上,“阿妈”与“阿妈”对阵,“儿子”与“儿子”比赛,再按小比分算团体成绩。 比赛从午后开始,赛场上早已划出两条白线,相距约十多米,在白线中间点立一个牛角,牛角用湿泥粘上一块白石头为大靶子,双方轮换着比赛,每次比3轮。 投手射中牛角视为打中小靶子,奖励一杯自酿的青稞酒;射中白色石头视为射中大靶子,奖励两杯自酿的青稞酒;投中牛角白点的,则可得到重复投掷一次的机会,同时,奖励三杯自酿青稞酒,幸运者会跑到对面把自己刚刚击中白点的“子弹”捡回来再使用。而且,还要手舞足蹈的大声喊出“啐啐啐!”以震慑对手,鼓舞己方士气。 投掷用的石弹从地上随意捡拾,力气大的可以选一块大石条,力气小的就会吃亏不少。比赛的意义也就在这里,比的就是男子汉的力气和技能。投掷方式不能从肩后扔出,而是要把石块托在手心从膝关节附近,划出一个优美的半圆圈,将石块上扬抛掷出去。 藏历初三 插经幡祈福禳灾 著名藏学大师根敦群培先生认为,经幡产生于吐蕃时期,最初立在门前武装力量的兵器长矛上,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幡从长矛变成具有佛教祈求福运升腾意义的象征物。 五彩经幡,藏语称“塔窖”,将五彩布缝在“塔星”(一般为柳树枝)上制成“五彩经幡树”。五彩经幡,顾名思义有五种颜色,依次为蓝、白、红、绿、黄。每种颜色都有着特定的含义:蓝色象征天空,白色象征云彩,红色象征火,绿色象征水,黄色则象征土地。 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更换经幡是坚耶村每年藏历新年期间的重要传统活动之一。藏历年初三,按坚耶寺住持卜算的时间,大概早晨8时左右,人们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自家的楼顶上,举行一次隆重而欢乐的插经幡仪式,藏语称“托随”,意为在屋顶上进行的祭神祈福仪式。 坚耶村80多岁的次仁老人说:“先要煨桑,抛撒糌粑,然后根据历书上指定的巧藏(吉利方位)换插经幡,这是习俗惯例,祝愿来年吉祥、扎西德勒!” 藏历初三这天,大家穿上最隆重的新衣,早早的把青稞酒、“卡赛”(油炸果子)、“切玛”(五谷斗)等端到楼顶的平台上,再把煨桑用的柏树枝和崭新的经幡准备好,隔着墙头,邻里之间相互拜年,时辰一到,大家一起把表示福运升腾的新经幡挂起来。 当天上午9点整,村庄里会突然响起此起彼伏的欢呼祝福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每座屋顶上青烟升腾,五色经幡在朝阳的映射下把坚耶村衬托得更加亮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