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西藏基础教育的成就与展望

2019-10-09 08:41:5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西藏自治区教育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西藏的基础教育在不懈奋斗中探索前行,逐步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需要的现代基础教育体系,保障了全区各族人民的受教育权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一、西藏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

  70年来,西藏基础教育总体上经历了初步发展时期、曲折发展时期、调整恢复时期、快速发展时期和内涵发展时期五个阶段。

  (一)初步发展时期(1949年-1965年)

  新中国成立前,西藏教育以寺院教育、私塾教育和官办教育为主,具有浓厚的阶级性、宗教性和传统性,教育发展缓慢,教学条件落后,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前夕,仍没有正规的学校。西藏和平解放之后,在党中央和西藏工委的领导下,西藏现代教育开始起步,逐步创办一批现代意义的新型学校,并由各地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门负责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工作。1951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提出少数民族教育应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领导,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加强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以此为指导,西藏逐步建立起一批公办中小学。

  1956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正式建立全区统一的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文教处,下设4个处室,以管理已经成立的几所小学。1956年7月,为了加强对学校的领导,筹委会要求各办事处建立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随即,各地市办事处大部分都设立了文教科,直接管理学校工作。1959年,西藏确立“民办为主,公办为辅,民办公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鼓励民办学校发展。1963年,西藏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今后一段时间,主要是提高现有各类学校的质量,首先要办好公办小学,使之成为各地的中心学校,起领导和示范作用。学校要面向广大农牧民,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大培养民族师资。196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自治区政府设置文教厅,各地市设立文教局,各县设立文教科或文教卫生科,西藏基础教育得到初步发展。

  (二)曲折发展时期(1966年-1978年)

  “文革”初期,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学校正常教育工作几乎全部停止,各种业余学校和文化夜校停办,大批人员复盲。1971年,西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设立文教局,各地区教育行政机构先后恢复,然而没能在当时“极左”的政治环境中发挥实际作用。“文革”后期,教育发展开始片面追求学校数量发展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在此背景下,西藏中小学发展因急于求成而出现“虚肿”现象——从1971年到1978年,西藏小学办学数量从1958所增加到6819所,在校学生从83904人增加到262611人;普通中学办学数量从6所增加到60所,在校学生人数从1448人增加到17679人。这种高速低质的发展形式使得大部分学校面临无师资、无校舍、无学生的困境。

  (三)调整恢复时期(1979年-1993年)

  改革开放后,为了恢复中小学教育,教育部决定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西藏基础教育工作开始逐步恢复秩序。这一阶段注重对西藏中小学发展的“虚肿”现象进行调整,停办关闭了大量“三无”学校,整顿学校秩序。从1980年到1990年,西藏小学数量从6266所调整到2474所,普通中学数量从74所调整到63所,幼儿园数量从256所调整到21所,逐渐恢复基础教育办学秩序。此外,针对基础教育师资薄弱的特点,自治区提出重点加强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师范教育的理念,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同时,内地教师入藏支援成为促进西藏师资发展的重要手段。198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继续派援藏教师的通知》,内地8省市继续派出500多名援藏教师前往西藏各地区中学进行援藏教学,内地教师援藏机制就此恢复。除了教师援藏,国家还对西藏中小学生采取优惠政策。1982年,西藏实现中小学生减免学杂费政策,这项政策比我国其他地区早20多年;1985年,西藏开始实行“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农牧民子女的后顾之忧。另外,由于西藏发展历史和当前环境的限制,想要发展就应打破封闭状态,向内地开放。1985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内地十九省、市为西藏办学的几项具体规定》的通知,明确内地西藏班(校)的经费问题,教师和教材问题,招生条件、办法和要求等问题。是年,第一批西藏班1300名学生赴16个省市西藏班(校)学习;随后,内地西藏班的中学校也逐渐开办,如1987年建立北京西藏中学,1989年建立成都西藏中学。通过在区外创办内地西藏班(校),西藏逐渐形成“区内办学为主,区内外相结合”的办学格局。

  (四)快速发展时期(1994年-2010年)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办法,由内地15个省、直辖市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的7个地市。2001年6月,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教育列入对口支援范围。到2005年,15个对口省、直辖市教育援藏资金达2.16亿元,教学设备折合人民币514万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137所,以及对教师、管理干部等进行培训。2006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的意见》决定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和内地对西藏教育的扶持和支援力度,明确提出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进行有效培训,改善中学办学水平,使高中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得到有效资助等要求。

  为了逐步普及义务教育,西藏明确了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提出到2000年实现“两有八零,三六九”(“两有八零”指县县有中学、乡乡有小学,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三六九”指牧区普及小学三年教育,农区普及小学六年教育,城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开始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全区有37个县通过“普六”评估验收,“普六”人口覆盖率达到50.8%。

  2003年,西藏“两基”攻坚序幕拉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通过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负责,教育部门一把手实施”的“两个一”工程,乡村干部包户、学校领导和教师包人的“劝学”工程,提高“三包”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等措施,西藏实现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和升学率的显著提高。2009年,西藏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自治区“两基”评估验收,“两基”目标全面实现。截至2010年,西藏共有小学872所,教学点688个,在校生299408人;普通中学122所,在校生179720人;幼儿园119所,在园儿童23414人。

  (五)内涵发展时期(2010年至今)

  2010年,西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议提出争取在2015年实现西藏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2012年末,西藏自治区政府与七地市签订《西藏自治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责任书》,要求各级各部门按照目标责任书的各项要求,牢固树立统筹思想,重视内涵发展,努力探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了深入推进西藏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2017年4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制定实施《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西藏义务教育县域均衡发展的总体意见、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育人方面,2018年签署《教育部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旨在进一步强化美育育人功能,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尽量补足学校美育短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西藏基础教育的主要成效

  (一)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

  近70年来,全区教育系统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学党组织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着力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截至2018年底,全区教育系统有党组织2065个,党员3.5万余名,中小学教职工党员占比46%,高校教职工党员占比69%,高校学生党员占比13%,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占比50%。

  (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西藏教育始终紧紧抓住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核心问题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西藏形成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重点、以马克思主义“五观”“两论”教育和反分裂斗争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制教育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中小学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随着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全区各族师生“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不断增强。

  (三)双语教育成效显著

  西藏基础教育从起步开始即坚持双语教育,全面普及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的双语教育,巩固完善双语教育体系,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有力促进了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全面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同时开设藏语文课程。在幼儿园加大藏汉双语听说训练课程比重,强化藏汉双语听说能力训练;中小学起始年级道德与法治、历史、语文课程全面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在小学开展加强藏语文、汉语文、数学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基本能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初高中巩固提高汉语授课水平,加强藏语文教学,强化理科和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双语学习能力。据统计,目前自治区已编译各类教材400多种,收集12类学科的名词术语,2500余条已用于新教材及各学科教学中。编写了整套农牧区双语幼儿读物,开发了小学各年级藏语文、数学、科学、藏汉双语版多媒体教学资源,农牧区学前两年幼儿教育多媒体教学资源,用卫藏、康巴、安多三种藏语方言制作70多部经典作品和优秀出版物。自治区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80%以上的藏族公务员和干部职工,都能做到藏汉语并通;在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技术人员占76%,他们同样也是藏汉语并通;很多农牧民受益于藏汉语并通,成为农牧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四)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党和国家对西藏教育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健全完善以国家投入为主的教育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全面保障了各族群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全区教育事业发展投入从1959年的不足20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243亿元,教育累计投入1718.54亿元,“十三五”以来财政教育投入年均增幅20%以上。1985年,自治区对义务教育阶段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穿、包住(现为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已连续18次提标,“三包”年生均标准目前达到3720元。2011年,西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全面实现15年公费教育。2012年,自治区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生每天3元,2014年起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并提高到每生每天4元。建立健全从学前至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目前各类资助政策和项目已达40项,2018年教育资助资金达到31.54亿元、受益学生达到165.34万人次,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五)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教师职业吸引力不断增强,广大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积极性显著提升,教师数量、结构、能力等都发生了实质性变化。2018年底,全区在职教职工数由1959年的622人增加到53835人,增长86.55倍,专任教师平均学历合格率达98.4%,基本形成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数量基本满足、结构和水平基本适应教育发展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按照海拔高度和艰苦程度,实施差别化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并逐年提高补助标准,目前已提高到月人均1000元,惠及1.7万名乡村教师;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打破了基层中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天花板”;建立健全教师荣誉表彰制度,对乡村学校从教满20年、25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教师队伍的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健全,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不断增强。教育人才组团式受援工作不断深化,“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有力促进了受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六)内地办学成效显著

  上世纪80年代,西藏人才紧缺、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国家作出在内地举办西藏班(校)的决策。1985年9月,以藏族为主体的首批西藏小学毕业生到内地学习,开启了西藏教育新模式。2010年,在内地48所中职学校开办内地西藏中职班。截至目前,有20个省市75所中学举办西藏班(校)或招收西藏散插生,12个省市的33所学校举办中职班,196所高校招收西藏班学生,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3万余人。内地办学33年来,为西藏培养输送5.6万余名各行各业建设人才,内地办学已成为西藏教育的组成部分。

  三、结语

  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崭新起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基础教育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接续奋斗中砥砺前行,必将汇聚起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磅礴力量,坚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