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央媒记者这样点赞甘南

2017-06-23 13:45:58   来源:甘南头条   


  聚焦|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甘南后,央媒记者这样点赞甘南……
 
  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甘南
  采访活动开展以来
  各路“国字号”媒体聚焦甘南州
  截至目前已有
  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等
  十几家中央媒体进行深度报道

\
 
 
  “环境好了,我们才能留住客人”——甘南大绍玛村居民的心声
 
  记者 施雨岑 姜伟超
 
  清晨,6月的阳光照亮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大绍玛村。站在村头望去,青青的草原,盛放的山花,昭示着这里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就要来临。
 
  55岁的仁青才让却无暇欣赏这幅高原草场的美景。他拿起笤帚,招呼着村里乡亲开始进行全村“大扫除”——自2016年开始,这个藏汉回多民族聚居村将居民分为10组,轮流负责村内环境卫生。这一周,正好轮到仁青才让所在的组进行这项工作。
 
  “大扫除”热火朝天地进行了2个多小时,仁青才让和8户乡亲把自己负责的“片区”打扫得干干净净。站在村头望去,一条平整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各具特色的民居整洁温馨,视线范围内,记者没有看到一片垃圾。
 
  谁能想到,就在两年多以前,这个距离合作市区不足10分钟车程的村子还只有一条土路,草堆、粪堆、垃圾随意摆放,百姓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我们这里靠近当州草原、美仁大草原,可是游客们看了这样的环境,顶多吃个饭就走了,留不住人。”仁青才让坦言。
 
  事实上,这也是曾经制约整个甘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痛点”。
 
  坐落在甘青川三省接合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犹如一幅长江与黄河在跌宕起伏中勾勒的水墨画卷,风光秀美,被视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只顾温饱、不顾面貌”的传统思维和陋习,一度使这片大自然恩赐的美丽山水黯然失色。草原上、道路旁、河道中、水沟里的垃圾随处可见,大街小巷、村里村外、景区景点的污垢日积月累,乱倒乱扔、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采乱挖、乱砍乱伐、乱焚乱烧的现象屡禁不止,广大农牧村“人畜混居”的积习根深蒂固。
 
  2015年以来,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和村规民约,对城区、乡镇、村组、公路沿线、景区景点、河道水域实行分片包干。同时,每年选择60个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作为旅游专业村,按照A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
 
  2016年,甘南藏族自治州整合资金33.3亿元重点改善乡村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就在这一年,全州旅游人数突破了10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27%,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6.78亿元。
 
  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许多村落一样,大绍玛村获益颇多。作为一个人多地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的村子,退耕还林后失地农牧民如何解决好生活出路一直是个大问题。据坚木克街道办主任阿黑介绍,大绍玛村通过引导农牧民群众依托城郊区位优势,发展以休闲旅游、商贸服务为重点,运输服务、经商务工为辅助的模式。
 
  为此,村里改造了村道,修建了600多米排水沟,安装了近40盏节能路灯,还在村头的文化广场装上了移动式公共厕所。此外,街道还与村上对接,按照群众意愿,为他们进行电焊、瓦工、面点、烹饪等实用技能培训,为发展城郊休闲旅游创造了条件。
 
  “环境好了,我们还要爱护、保持,这样才能留住客人。”仁青才让说,这也是全村人一致的心声。“在村子里,一说轮到哪个组打扫,没有人偷懒。”
 
  2017年,曾多年在外经商、被大家公认为“致富带头人”的仁青才让自筹资金150万元办起了“藏家乐”。在这个名叫“大自然家和苑”的餐厅里,回族厨师负责面点,汉族厨师负责炒菜,藏族厨师则烹调藏家风味的菜肴。
 
  “一家三口在我这里花100元钱就可以吃得很好。”仁青才让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计划着将业务扩展到住宿。“在以前那种环境,这个念头不敢想,现在,总有吃饭的客人问我能不能住宿。以后,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部分网站转载截图:
 
\
 
\
 
 
  新华社
  传承民族文化藏文书法走进甘南藏区小学
 
  记者 施雨岑 姜伟超
 
  “比起舞蹈和画画兴趣班,我更喜欢书法课,每星期我都会来参加我们的藏文书法兴趣班。”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四小学的教室里,五年级的藏族女孩周毛吉拿起竹笔,工工整整地写下一行藏文。
 
  甘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455所,目前共有藏汉双语类小学127所。近年来,这些学校纷纷开设了藏文书法课和兴趣班,为藏族学生提供学习藏文书法的机会。
 
  合作市第四小学校长张宏荣说,学校开设的藏文书法兴趣班主要由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书法爱好者参与。目前,兴趣班有39名学生,每周二、周四下午,学校会利用1个小时对他们进行书法训练。
 
  “合作市第四小学的学生都是藏族孩子,有机会学习本民族文字的书法,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感情。”负责藏文书法教学的尕藏才让老师说,为了鼓励孩子们学习藏文书法,学校为他们免费提供练习所需的纸笔和墨汁。
 
  据介绍,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些中学,还开设了唐卡绘画兴趣课程。
 
  此外,自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自治州内所有小学三年级均开设书法课,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汉字硬笔书法和汉字毛笔书法练习。同时,鼓励各学校通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等开展书法教育,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书法技能和书法欣赏能力。
 
  部分网站转载截图:
 
\
 
\
 
 
  新华网
  甘南:民族团结一家亲 “合作”共谋促发展
 
  记者 李志强
 
  (人民网、参考消息、中国网、中国文化传媒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环球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工网、贵阳网、新疆网、西藏在线等27家网站转载报道;新浪微博、甘南头条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送)
 
  夏至到来之际,被草原环抱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在雨后更显满山翠色,绿意盎然。6月19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多家中央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抵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合作市进行采风。
 
  藏汉村民“小聚居、交错杂居”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是我国民族分布的基本特征,位于甘南州合作市那吴乡的拉咱村也不例外。走进拉咱村,公路干净整洁,一排排修葺一新的民宅错落有致,整齐有序,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合作市委副书记马庆平告诉记者,灰白相间的房子是汉民住宅,红黄相间的是藏民住宅,藏民和汉民相互交错居住,和睦相处。这只是合作市民族团结的一个小小缩影。
 
  各民族相处和谐,亲如一家人 
 
  “无论谁家有困难了,村里总有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毫无民族偏见。谁家碰到什么事,大家都不分民族,帮忙出力,就像是一家人……”合作市坚木克尔街道党委书记郭兴春介绍说,街道辖内的大绍玛自然村共有藏、汉、回三个民族,但是各民族相处和谐,亲如一家人。各民族群众相互帮助,相互提携,做到了“矛盾不出村、纠纷不到街道”。
 
 
  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宣传壁画竖立在合作市坚木克尔街道大绍玛自然村道路旁的休闲文化广场。新华网记者李志强 摄
 
  记者走访大绍玛村时,看到在道路两侧设置了24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宣传壁画。郭兴春告诉记者,近年来,大绍玛村通过开展“卫生先进家庭、道德模范家庭、党员示范户、法制示范户、民族团结示范户、和谐友爱示范户”评选活动,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逐步形成了比孝道、比美德、比卫生、比团结、比守法、比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郭兴春介绍说,作为积极打造民族团结的示范村,大绍玛村有很多民族团结示范户。现年40多岁的大绍玛村村民庞孝通是汉民,一个曾经开过小餐馆、当过的哥、在工地打过短工的普通的农村人,多年来一直践行善行义举,不仅帮助村里汉民,也帮助藏民和回民群众。如今,已成为一家物流公司老总的他,依然乐于助人,带动众多各族群众就业。52岁的大绍玛村老村长仁青才让也是一位热心肠人士,自家创办农家乐成功后,积极传授经验给其他各族村民,带动大家共同富裕。
 
  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 
 
\
  图为合作市第四小学学生表演舞蹈《小小格桑花》。新华网记者李志强 摄
 
  民族团结教育从娃娃抓起,让民族团结教育在校园扎根,这也是合作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的一个重要抓手。合作市第四小学是一所以藏文为主教学模式的全日制学校,在校学生1200多人全部为藏族。校长张宏荣告诉记者,虽然学生都是藏族,但老师则有藏民、汉民和回民。多年来,学校一直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列入工作重点,教学和管理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老师言传身教,从汉族和回族服饰、建筑、饮食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差别讲起,教育学生们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树立牢固的民族团结意识。
 
  合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仇红介绍说,在合作市,民族团结成为永恒的主题,也成为各民族群众不变的追求。民族团结之花,犹如甘南草原上的格桑花,在灿烂的阳光下尽情绽放。近年来,合作市在民族团结方面做出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优异成绩获得了有关部门肯定。2016年12月,合作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
 
  “这些年的经验已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团结乃力量之源。只有民族团结了,合作全市上下才能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同走致富路,民族团结进步之路就越走越宽。”仇红对未来充满憧憬。
 
  部分网站转载截图:
 
\
 
 
\
 
 
  新华网
  甘肃碌曲:"藏家乐"助力农牧民精准脱贫
 
  记者 李志强
 
  (人民网、中新网、中国网、中国文化传媒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环球网、中工网、新浪网、贵阳网、新疆网、西藏在线等17家网站转载报道)
 
  6月的甘南州,天气说变就变。走进依山傍水的碌曲县西仓镇贡去乎村,硬化过的村道宽敞整洁,一座座具有浓郁藏族特色的建筑鳞次栉比,呈现出一片美丽的乡村图景。两年来,通过发展以“藏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贡去乎村和与其隔河相望的多拉村两个村原有78个贫困人口减少到现在的6人。“藏家乐”成为当地农牧民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
 
 
  2016年,贡去乎村按照生态文明小康村的标准实施了改圈改厕、巷道硬化等提升改造工程,使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华网记者李志强摄
 
  贡去乎村坐落于洮河岸边,位于则岔石林景区入口处。2016年,按照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标准,实施改圈改厕、巷道硬化工程,修建村民文化活动广场、篮球场、景观平台,村貌焕然一新。
 
  50岁的贡保扎西是全村有名的致富能手,他和儿子周加一起经营着一间藏家客栈。因地理位置好,前来住宿的游客较多,他们的客栈去年共接待游客800多人次,年收入将近9万元。再加上15亩青稞地及其他收入,他们的家庭年收入达到11万多元。贡保扎西一家都是热心肠,自己致富后,还努力带领其他村民共同致富。周加在协助父亲经营客栈的同时,还在网上开店,帮助同村人销售冬虫夏草、蕨菜、羊肚菌等当地特产。
 
  在碌曲县,每年的乡村旅游旺季主要在七、八月,平时客源较少。碌曲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格桑拉毛介绍说,“为促进共同富裕,避免任性降价抢夺客源等不良现象发生,贡去乎村成立了藏家乐旅游专业合作社。对于客源少的家庭,可以通过让其在合作社上班或帮助客源多的家庭打工等多种途径增加收入。”目前,碌曲县已成立200多个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统筹管理各种资源,助力百姓脱贫致富。格桑拉毛说,“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格桑拉毛表示,贡去乎村旅游业的成功,是碌曲县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帮扶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县依托碌曲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一村一品”、“一家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作为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积极扶持农牧民开办藏家乐、牧家乐、牧民旅店等创业活动,打造了贡去乎村、多拉村和浪木村等多个旅游专业村,为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部分转载网站截图:
 
\
 
\
 
 
 
 
  人民网
  跳起新时代的锅庄 成就雪域高原孩子们的梦想
  ——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甘南藏族小学
 
  记者 张丽娅
 
 
  合作市第四小学的学生们跳锅庄舞课间操(张丽娅摄)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过后,阳光再次普照这片雪域高原。操场上身着藏族服饰的孩子们伴奏着清脆的童声跳起改编的锅庄舞课间操,记者们的镜头被紧紧吸引。
 
  19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网、新华社、中国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台等中央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来到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四小学,探访这所藏族小学。
 
  合作市第四小学始建于1984年,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据该校校长张宏荣介绍,该校学生全部为藏族,主要来自该市辖区内农牧民以及进城务农家庭。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全校1283名学生食宿费用全免并享有生活补贴。
 
  该校开展“三语”教学,以藏文为主,同时还开有汉语以及英语课程。学校的走廊中设有56个民族的展板,并通过组织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艺术节等活动使学生学习和接触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张宏荣表示,希望学生们从小树立起民族团结的意识。
 
  拉毛才让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来自牧区,这里是她到过的离家最远的地方。她说“想去北京,想看故宫”。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将升入藏族中学、高中,一部分学生将有可能考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是他们向往的最高学府,而这里是他们梦想出发的地方。
 
  合作市第四小学还开设有乡村少年宫,组建了乐器、藏族书法、绘画、舞蹈、足球等丰富多彩的兴趣班,为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搭建平台。
 
  当天,中央媒体采访团还走访了拉咱村、大绍马村、多河寺院等地进行采访。未来几天还将前往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等,对甘南脱贫攻坚、创建“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促进民族团结等情况进行报道。
 
  【砥砺奋进的五年】藏族乡村少年宫:添彩山区孩子生活 成就乡村少年梦想
 
  记者 刘华桢 朱梅
 
  舞蹈班淳朴可爱的孩子们见到记者都叽叽喳喳地围过来合影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四小学是一所以藏为主教学模式的小学,在校的一千多名学生全部是藏族。一走进整洁美丽的校园,藏族孩子们的淳朴和欢乐便扑面而来。
 
  下午四五点钟,正是合作四小乡村少年宫的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集中辅导的时间。操场上,孩子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随着音乐跳起了锅庄舞。原本是圆圈歌舞的锅庄舞在这里被“改造”成了方阵舞,不仅适合众多孩子一起舞蹈,甚至还代替广播体操成了孩子们喜爱的课间活动。分散在各个教学楼里的绘画室、舞蹈室、音乐室、书法室,也充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合作市第四小学的乡村少年宫2012年由甘肃省文明办投资建设,自此便成了孩子们课余时间的好去处。合作市第四小学的校长张宏荣表示,学校的老师们为这个项目付出了很多。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乡村少年宫的发展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他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乡村少年宫这一块的工作已经步入了正规化、规范化的渠道。我们有28个社团活动小组,比如我们开设了足球,包括男子足球、女子足球、篮球、乒乓球、舞蹈、钢琴,还有藏文书法、汉文书法、阅读、英语口语的训练,这些社团总共28个。在这方面,文明办给了咱们学校很多的支持。”
 
  28个社团活动小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孩子们有很多选择。一年级的小姑娘仁青卓玛正打算在舞蹈方面试试身手:
 
  卓玛:喜欢跳舞。
  记者:你跳了多长时间啦?
  卓玛:一年。
  记者:你们表演过吗?
  卓玛:表演过。
  记者:在什么样的场合表演的?
  卓玛:六一儿童节。
  记者:爸爸妈妈说什么?
  卓玛:棒!
 
  尽管受汉语水平所限,小卓玛的回答都很简短,但她的欢乐是真实的。舞蹈兴趣班的辅导老师王春莲提起孩子们,也是一脸阳光:“(孩子们)特别棒,特别可爱!她们跳舞的时候特别有团结的精神,咱们六一比赛的时候她们得了第一名!”
 
  有的孩子喜欢蹦蹦跳跳,有的孩子则偏爱安安静静地练习书法。在藏文书法兴趣班上,五年级的周毛吉告诉我们,她的父母都没有学过藏文书法,但是她想学,学好了要回家教爸爸妈妈。她说:“我特别喜欢藏文书法,特别想学。”
 
  学习藏文书法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四年级的学生才开始开设藏文书法课。辅导老师尕藏才让从西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之后就来到了合作四小,已经在这里工作了8年。他正在讲台上边讲解边演示,他的每一次落笔都被投影仪实时展示在大屏幕上。他说:“(我们正在写的)这是藏文最基本的30个字母,从基础练,就是先把基本功练好以后,然后再进行萨迦格言的训练,其他的各种格言都可以慢慢地写。藏文是我们藏族的语言文字,这里的学生都是藏族学生。在学习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中,练好藏文字对于他们的民族情感有很大帮助,也是藏族的文化传承吧。”
 
  尕藏才让解释说,藏文书法不同于汉文书法,不能用毛笔来写,而必须用硬笔。因此,练习藏文书法所用的是一种竹子制成的笔,一端斜着削成固定的样子。孩子们一笔一划正练得专注。
 
  乡村少年宫为孩子们在文化课之外提供了更多的乐趣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校长张宏荣认为,小学阶段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尽量广泛地接触各个领域,去发掘自身的才能。张宏荣说:“(乡村少年宫)对学生个人的发展,以及个人艺术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好处。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一技之长,不管是藏文书法组也好,舞蹈组也好,通过这种渠道,首先在小学阶段要培养这种兴趣。比如说你喜欢唱歌,以后想当歌手,那么从小就要有这个兴趣,没有这个兴趣做基础的话,长大也当不了歌手。现在我们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呢,就是通过艺术素养的培养挖掘部分人才,通过这个渠道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校长和老师们用心良苦,不过孩子们暂时可不会想那么多,他们只是单纯地感到快乐。生活如此多彩,怎能不载歌载舞?
 
  【注:在甘南藏族地区,有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以汉为主”,另一种是“以藏为主”。“以汉为主”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与全国统一的普通类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单科加授了藏语文课,并在教学要求上与汉语文基本一致,授课时一般用汉藏两语,其他课程与普通类相同,用汉语普通话授课;“以藏为主”的教材与普通类完全不同,汉语文教材是藏族地区专用的教科书,内容以汉语对话为主,其他课程(藏语文、数学、社会、思想品德、音乐、美术、自然)都是藏文教材。授课时藏文教材用藏语授课,汉语文课一般用汉藏两语授课。】
 
  每日甘肃网 中国甘南网
  俞成辉、赵凌云、扎西草出席甘南州与中央媒体记者采访团见面会
 
  记者 张佳
 
  6月19日讯 6月18日,由中宣部牵头,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抵达甘南,将进行为期一周的采访活动。
 
 
  当日晚,在合作市举行的记者见面会上,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向各媒体记者介绍甘南基本情况和各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州委副书记、州长赵凌云,中宣部人权事务局宣传处处长李晓军,州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扎西草,副州长、合作市委书记刘永革,副州长赵四辈出席见面会。
 
  俞成辉在会上介绍说,甘南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是离太阳最近的蓝天白云,是离生命最近的青山绿水,是离跨越最近的高山峡谷,是离人性最近的佛国天堂,是离生活最近的民俗风情,是离心灵最近的大地艺术,是离自然最近的百科全书,是离神奇最近的原始秘境,是离小康最近的生态文明。
 
  俞成辉说,近年来,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战略思想,全面落实中央“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重大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以大力实施精准脱贫工程促全面小康建设,以培育壮大首位产业促经济转型升级,以全力抓好项目建设促富民强州大业,以纵深推进环境整治促打造绿色高地,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发展动力增强,以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促全面从严治党,全州上下呈现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平稳发展、改革有序推进、民生持续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宗教和睦和顺、党建不断加强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等工作实践中,探索了新经验,走出了新路子,开辟了新天地。
 
  俞成辉最后说,希望来自中央媒体记者朋友,走进甘南、了解甘南,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并用新闻人敏锐的视角、独特的见解,发现我们工作的新亮点,宣传我们工作的新举措,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南擂鼓助威、振臂造势。
 
  中国西藏网
 
  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九色甘南 见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记者 苏文彦
 
  2017年6月18日,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西藏网等中央媒体的记者来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始了为期七天的采访活动。
 
  在18日晚召开的记者见面会上,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书记俞成辉表示,近年来,甘南全面推行专业合作社牵引、村户共享、定点补缺、片区治理、能人带动、金融助推、以富带穷、旅游拉动等八种精准扶贫模式,提出了2017年合作市脱贫摘帽,2018年玛曲、碌曲、迭部、夏河脱贫摘帽,2019年卓尼、舟曲脱贫摘帽,2020年临潭县脱贫摘帽计划。
 
  俞成辉说,近年来,甘南大力开展“绣花式”扶贫,在政策倾斜支持、项目资金安排、帮扶力量投入等方面聚焦发力,近5年,全州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专项扶贫资金17.8亿元,组织实施了以508个整村推进为重点的一大批扶贫项目。同时,天津对口援助甘肃藏区、中央和省级单位定点扶贫、“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等帮扶工作,自2012年以来为甘南落实了各级各类帮扶项目资金13.19亿元,为甘南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俞成辉表示,近年来,甘南州牢固树立“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千好万好不如生态良好”的发展理念,始终坚守“生态信仰不可亵渎、自然尊严不可冒犯”的思想底线,大力推进“环境革命”,传承“生态信仰”,筑牢“高原屏障”,建设“美丽乡村”,提升“甘南形象”,实现“绿色崛起”。
 
  俞成辉说,甘南也有“金山银山”:甘南州的金矿储量丰富,水资源也十分丰富,但甘南州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近几年来没有开发一座矿山、一座水电站,践行了“生态就是老百姓的衣食父母”这一信念。一系列努力有了回报,甘南旅游人数去年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综合收入持续实现“井喷式”增长,还荣获了“最美中国·推动全域旅游示范目的地”称号。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素有“青藏之窗、户外天堂”的美誉。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中央媒体采访团将前往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合作市、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卓尼县、临潭县等一市五县,从精准扶贫、全域旅游、民族团结等角度,全面反映甘南藏区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甘南藏族自治州州长赵凌云,州委副书记、州委宣传部部长扎西草,副州长、合作市委书记刘永革以及州发改委、州扶贫办、州农办、州民委、州文广新局、州旅游局、州住建局、州农牧局、州宗教局等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也出席了记者见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