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雪域高原书声朗(西藏五十年 迈向新辉煌)

2015-08-17 09:42:1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高炳


\

  白玛扎西(后)和普布顿珠。

  从1951年实现和平解放,到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再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迎来崭新的时代,雪域高原上的人们拥有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截至2014年底,西藏有各级各类学校1696所、教学点388个,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0.57%,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

  近日,记者来到西藏阿里地区采访,探寻这些数字巨变背后的故事。

  牧区孩子爱上学

  噶尔县位于阿里地区西南部,平均海拔近4400米。

  11岁的普布顿珠是噶尔县昆莎乡小学四年级学生,家里有8头牛,500多只羊。“放暑假了,我和妹妹每天早上赶着羊群到草原上,下午再赶回来。”近期正准备随家人转场的普布顿珠说,“放假在家,我要多帮爷爷奶奶分担家务。”

  昆莎乡小学共有101名学生,全是牧民的孩子。比起放牧,普布顿珠谈起学校时更为兴奋:“我喜欢学校的时光。每天除了早读和晚读,我们有8节课。从三年级起,学校开始教汉语课,这是我最喜爱的科目。”

  29岁的白玛扎西3年前从门士乡小学转来,出任昆莎乡小学校长。谈起几年来工作的感受,这名“85后”藏族小伙认为,牧民的教育观念正在悄然转变。

  “以前,孩子到学校上学,家里就没人放牧了,家长便找各种理由请假。”白玛扎西坦言,牧区学校的教师对此很为难。学校会联系乡政府,去牧区逐村开家长会。趁牧民集中在一起,讲孩子好好读书,将来会有更为丰富的人生选择。

  “2012年,门士乡小学一名六年级男生考入重庆西藏中学,打破了学校6年来内地班考录零的突破。”白玛扎西告诉记者,“当初反对孩子上学的父母对此很自豪,鼓励家里其他4个小孩都要以哥哥为榜样。”

  截至2014年底,西藏自治区小学入学率达到99.6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91%,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6年。

  “三包”标准又提高

  “家长只负责把孩子送到学校,我们努力把学生的心留在这里。”白玛扎西说,在学校的所有费用,家里不用负担。

  从四年级开始,普布顿珠在学校住宿,每个月回一次家。周末的时候,身为“宿舍长”的他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在生活老师的带领下洗澡洗衣服,“但最爱的还是看电视和画画”。

  “这里有同学一起玩,饭菜也很好吃。”普布顿珠笑着说,“白天的三顿饭里有萝卜、鸡蛋、黄瓜、木耳;晚上9点半晚读课后,还有一顿宵夜。”

  1985年,西藏自治区开始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30年来,“三包”政策先后14次调整补贴标准。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年生均标准将达3000元。其中,伙食费占90%,服装、装备、学习用品占10%。与1985年相比,标准提高了近10倍。

  营养计划覆盖广

  在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13岁的嘎玛次成就读于札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今年秋天就要上初一了。由于学校离家很近,他和8岁的妹妹都是走读生。

  “我们班有39人,其中30个都住校。由于我不在学校吃饭,学校会定期发放食品给家里。”嘎玛次成告诉记者,“每年冬季,学校会发面粉、大米、清油、茶叶等东西,放学爸爸接我时用车运回去。”

  虽然不住校,但嘎玛次成和其他同学一样,每天课间都能得到学校提供的营养餐。“一般上午大课间,会有牛奶和面包,”嘎玛次成说,“下午是我最喜欢的苹果、香蕉、橘子等水果。”

  为加强学生营养,从2012年起,西藏在全区74个县全面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据统计,2014年,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生达38.2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