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家住拉萨城关区的格桑次仁老人带着老伴和小孙女,坐上了拉萨开往北京的Z22次列车。“孙女放暑假了,我们老两口带她去首都北京看看。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西藏去内地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青藏铁路公司员工介绍,近期拉萨火车站日均出藏游客14000人次,其中赴内地藏族游客占到15%—20%。 格桑次仁老人一家的快乐假期,是西藏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民生为重,民生优先。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50年,是大力改善民生的50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进一步把财力向基层倾斜,每年将七成财政收入用于改善民生,以每年利民惠民、利寺惠僧的“十件实事”为中心,加速实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贫有所济”的民生目标,确保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传统的民生内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追求温饱向追求高质量高层次生活转变。 “再也不能等靠要,更不能满足于吃饱喝足。”米林县雪卡村村民尼玛告诉记者,2012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和其他6户村民集资成立了红太阳药材种植合作社,基地现有药材种植面积160亩,建有11个天麻育种大棚、16个灵芝种植大棚等。去年,合作社收入达180万元,除用于追加投资的150万元外,人均分红1.5万元。望着眼前一株株五颜六色的药材,尼玛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微笑。 “出去打工,不懂汉话、不认汉字可不行。”朗县驻冲康村女干部达瓦曲珍说。村里举办了不同类型的学习班,40岁以上村民主要学习藏文字,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学习普通话和汉字,年轻妇女则学习算术等实用知识。米林县鲁霞村盛产玉米、蕨菜和各类药材,但由于信息闭塞,难寻销路。3年前,一次互联网销售培训,让村民们见识了现代网络的神奇和威力。现在,村里的“网络学习室”里,坐满了前来学习的村民。 农牧民的传统饮食习惯在改变,主张“少盐少油少肉,多菜多果多杂粮”。萝卜、白菜、土豆“老三样”已成为老西藏人的记忆,现在西藏本地蔬菜自给率达90%以上。许多家庭开始研究如何把饭菜做得既科学又美味,电视里各类烹饪节目大受欢迎。 城镇居民在生活上有了新的追求。“以前谁家要是有一栋石头房子住,就很幸福了。”居住在柳梧新区的伟色说,现在小区都讲究房前有树、房后有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