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5周年系列述评之二

2014-03-28 10:34:07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记者 冯骥 次仁罗布


  说起旧西藏的苦难日子、新西藏的幸福生活,芒康县曲孜卡镇拉久西村69岁的斯朗曲扎老人有说不完的话——
 
  “过去连糌粑都吃不上,现在大米、白面随便吃;过去都穿羊皮衣裤,冬天冷,夏天热,现在各种款式的衣服任意挑;过去住4根柱子大的牛圈,现在住25根柱子大(200平米)的安居房。这都是托了共产党的福,党和政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西藏上百万的“斯朗曲扎”们来说,1959年的春天无疑是一个崭新的起点,3月28日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55年前的这一天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斯朗曲扎感慨地说。
 
  经济发展:历史性跨越
 
  1959年,西藏的GDP仅为1.74亿元,而在2013年,达到了802亿元……
 
  只看数字,这460多倍的变化背后透露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心、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支援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围绕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拓宽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
 
  西藏农牧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农牧业是西藏的传统产业,也是基础产业。为促进农牧业大发展,多年来,中央对西藏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极大地改善了西藏农牧业的生产条件,改变了农牧业生产方式。对农牧区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通过下放生产经营自主权、免征农业税、增加投入、增加科技含量以及加快推进综合生产能力等措施,使农牧业实现了全面持续发展,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近年来,全区粮食总产量保持在90万吨以上。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民主改革以来,西藏的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西藏已建立起一个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采矿、建材、化工、食品加工、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等20多个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
 
  ——在工业和农牧业全面发展的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又适时提出把旅游业确立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2013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29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5亿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西藏农牧民吃上“旅游饭”。如今,农牧民群众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收入越来越高,生活也越来越红火。
 
  有数据显示,1959年,西藏百万农奴几乎一无所有;2013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78元。
 
  高原巨变:山乡换新颜
 
  30多座藏式小楼拔地而起,笔直整洁的柏油街道贯穿全村,现代化的太阳能路灯别具特色……这就是位于崇山峻岭之间、密林深处的林芝地区米林县卧龙镇甲竹村展现出的画卷。
 
  行走在高原,处处都能见到如同甲竹村一般美丽的村落:广大农牧民群众纷纷告别低矮潮湿的土坯房,陆续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同时,村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风貌整洁优美,很多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自来水,还看上了电视、听上了广播,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农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谁又能想到:1950年,西藏没有住房的人就多达90万,那时整个西藏的人口也才100万。
 
  住上新居,仅仅是西藏山乡换新颜的一个小小缩影。中国共产党人从解放西藏的那天起,就把西藏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了一个异常重要的位置,着力破解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发展瓶颈。
 
  经过60多年的不懈奋斗,青藏直流联网工程投入运行,结束了西藏电网孤网运行的历史;青藏铁路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拉萨至贡嘎机场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建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新藏、青藏、川藏、滇藏公路网;墨脱公路正式通车,让“圣地莲花”这座孤岛不再孤单;共有拉萨贡嘎机场、昌都邦达机场、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和日喀则和平机场5大民用机场,溜索桥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以公路、铁路、航空等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早已在世界屋脊悄然形成……基础设施的完善,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现代、更便捷,不仅拉近了雪域高原与内地省市区乃至世界的时空距离,更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