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漠土 西藏高原上脱离冰川影响最晚、成土年龄最短的一类土壤。又称高山寒冻冰碛土。
主要分布在西藏高原雪线以下5200~5600米,地形为山地分水岭、古冰斗和古冰碛平台。高山寒漠土所在地区气候寒冷、风大、空气相对湿度较低。土层浅薄,发生层分层不明显,土体以寒冻风化的石砾为主。植物生长极为稀疏,仅有一些壳状地衣和特殊的耐高寒干旱的垫状植物,如垫状点地梅、垫状紫云英、垫状金腊梅、垫状蚤缀、龙胆、雪莲、高山毛莨等,覆盖率1%~2%。
成土环境
寒漠土区气候严寒干旱。在甘肃、青海分布区,年平均气温分别-3-0摄氏度和-6-2摄氏度;西藏、新疆分布区,年平均气温-10-8摄氏度;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2摄氏度左右和4-6摄氏度,全年6-8月的月均温在0摄氏度以上。土壤有冻结层,暖季夜冻昼融交替频繁。一般年降水量20-70毫米,甘肃分布区可达80-100毫米,但90%以上的降水集中于5-9月,植被为高寒荒漠类型,优势种有垫状驼绒黎、红砂、含头草等,伴生沙生针茅、青藏薹草、千叶棘豆以及垫状蚤缀等,生长十分稀疏,覆盖率低于10%,甚至不及5%。所处地形为高原宽谷,古湖盆平原和准平原化的山原面,以及山麓坡地和洪积扇。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的残积坡积物和洪积物、湖积物、冲积物以及冰水沉积物。
寒漠土是高山特有的冰碛地衣和流石滩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在中国,分布于青藏高原及新疆等高山现代冰缘地区,海拔5200—5600米。所在地形多为分水岭、古冰斗和古冰碛平台。脱离冰川影响最晚,成土年龄最短,生物作用和化学风化过程都很微弱,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岩流、石海、倒石堆十分发达,土壤石质化,土粒常填充于石缝,故不能形成连片土被。土层极薄,厚约20—30厘米,剖面分化不明显。土表常有微向上突起的融冻结壳,或绳纹状融冻泥流痕迹。表层呈暗灰棕色,有机质含量<0.5%;下部土体为灰棕色坚实冰土层,微显片状结构。土壤呈中性至碱性反应,pH值7.0—8.5。胡敏酸与富里酸之比值为0.11。粘土矿物以水化度低的水云母为主。在牧业上利用价值很小。
形态特征
寒漠土土体浅薄,一般厚40厘米左右。表土层为1-2厘米松脆的孔状结皮。地表可有砾幂和“漆皮”。土壤通体强石灰反应,表皮层以下出现灰白色粉末状或菌丝状碳酸钙淀积物。土体富含砾石,颗粒粗,但湖积母质发育者砾石少或不含砾石,颗粒较细,地表有明显龟裂。
理化性质
寒漠土富含碳酸钙,且剖面自上而下增强,有向下淋淀的趋向。寒漠土尚有易积累特征,但全盐量变化大以表土层和亚表层最高。组成中的阴离子以氯根和硫酸根为主,阳离子以钠、钾为主。表土层和亚表层的硫酸根/(碳酸根+重碳酸根),氯根/硫酸根和(钾+钠)/(钙+镁)的比值为4.5,2.5和7.1。由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缺乏,阳离子交换量甚低。土壤有机质、全氮、磷、钾以及碱解氮和速效磷均贫乏,速效钾含量稍高,主要与钾盐存在有关。
利用与改良
寒漠土所处环境高寒、干旱,无农用价值。植被极为稀疏,以垫状驼绒黎为嫩枝、叶可供绵羊、牦牛食用,但鲜草亩产仅7.4千克,载畜能力很低,养活1只绵羊需要300亩草场,加上人畜饮用水源匮乏,目前尚无牧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