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07日 星期四


在虞城 看乡村振兴的曙光

2018-02-09 08:27:48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一彪 龚金星 马跃峰 黄福特


 
  发展“竹海”游,5年不分红,无一人反对
 
  人心齐,乡村颜值更高
 
  没进城郊乡郭土楼村,就听到一件新鲜事:流转土地入股,发展“竹海”乡村游,5年不给分红,竟无一人反对。
 
  可能吗?带着疑问,我们走进杨善庙自然村,只见竹篱疏疏,围起一座座精致的竹屋小院。牌楼、戏台、茶馆,小桥、亭台、回廊,清一色用竹子包装、建造。房前屋后,更见翠竹竿竿,随风摇曳。寒冬里,身处“竹海”,别有情趣。
 
  在公园,随便问村民,都说村子离县城5公里,发展乡村游,前景“好咧很”。再问“5年不分红,怕不怕?”又答:“相信村干部,一定能干成。”
 
  村民的心咋这么齐?村支书杨新文有点神秘,不直接回答,紧张罗吃饭。
 
  恰逢晌午,村里的“以孝治家大食堂”飘来饭香。近看餐厅,20多位“顾客”已然坐定,清一色白发苍苍。
 
  “开饭喽!”一个个“红马甲”志愿者手托餐盘,鱼贯而入。看盘中,一份炖鸡块、一份白菜豆腐,两个馒头,一碗米粥,热气腾腾。老人们举动筷子,边吃边聊,整个餐厅洋溢着欢快和幸福。
 
  志愿者谢玉真送上一盘菜,高声介绍:“村里年轻人出钱,请70岁以上老人吃‘爱心餐’。先到先请,每周一次,‘请客时间’一下子排到2019年2月!”
 
  “‘爱心餐’,只是以孝治家的一个活动。”回乡办教育的杨凡说,村里有“爱心茶馆”,老人喝茶一律免费;设道德讲堂,每月请专家讲孝善文化;把每月初一、十五定为“母亲节”“父亲节”,鼓励子女回家,给父母做顿饭,洗洗脚;每年举行好媳妇、好婆婆评比,当众颁奖。
 
  “因为‘孝善’,有了共同话题,有了活动载体。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根儿上支撑‘5年不分红,发展乡村游’。”杨新文说。
 
  回想过去,并不轻松。2016年上半年,杨善庙村为找准发展路子,开了11次会。有人说,种果树;有人提议,不如养猪。杨新文和村干部外出考察,提出建议:种果树,没基础,且比不过邻村;养猪风险大,环保不允许,不如种雷竹。“一来产竹笋,每亩每年纯利7000多元;二来北方产竹少,观赏价值高,能吃上旅游饭。”
 
  多数村民同意,以土地入股,成立种植合作社、旅游开发公司。也有人担心,村民有穷有富,咋能保证“不落一户”?村民商定,各取所需,灵活入股:除土地入股外,富裕户可以增资入股、流转土地入股,贫困户可以劳动入股、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最终,杨善庙村95%的群众参股,全村460亩地,安排400亩种雷竹。
 
  2017年2月,项目启动,资金不足。村干部和回乡创业者你拿点,我凑点。杨新文从家里拿出14万元,先行垫付。为这,媳妇生气,夫妻俩几个月不搭腔。
 
  整地开始,村前村后的坟头成了“第一难题”。杨新文先平了自家坟,才让大伙儿讨论。乡亲们一看,干部干在前,仅用一天时间,平整全村132座坟。
 
  种竹子收益慢,要求高。第一茬竹子栽下不久,有不少旱死。去年4月,看着一片片地撂了荒,长了草,群众忧心忡忡。母亲一见面,骂他“瞎折腾”。杨新文意识到问题严重,召集大伙,查清原因,着手整改。他带领村干部连干数天,清理杂草,重种新竹,渡过难关。
 
  人心齐,村变美,郭土楼村颜值提高、气质更佳。村外,300多亩玫瑰园、200亩中药材园、100多亩菊花园已成规模。村内,乡居竹屋、农村公园、儿童乐园,吸引城里人来过年。杨凡创办天元中学,整理《杨氏家训》,倡导设立“四知亭”,助力国学文化游;杨成杰从北京回来,种植中药材,引入中医“雷火神针”,发展中医体验游;杨正魁大学毕业,回乡加入旅游公司,专做竹艺装修、竹屋改造。
 
  “我在大喇叭里说,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党中央一定有好政策。咱们走美丽乡村的路子,走对了!”杨新文说。
 
  贫困户有底气,“能人”有希望,干部有干劲
 
  日子好,精气神儿更足
 
  临近春节,行走各村,对乡亲们的精气神儿感受最深——贫困群众有底气,乡村“能人”有希望,党员干部有干劲。
 
  五保户史志轩见面就说政策好。怕我们不信,拉住手,让去家里坐坐。路不远,踩着水泥路,绕过小树林,经过大戏台,眼前闪现一片白墙灰瓦的徽式建筑。小院不大,三间小屋,收拾得干干净净。
 
  “这灶屋,这陈设,以前谁敢想?”史志轩领我们进厨房,指着煤气灶、电磁炉,不停地说。一手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
 
  驻史桥村第一书记曹地来了3年,说起村里以前,用了“两个不堪”:土路泥泞不堪,房子破烂不堪。村里决定,借力改水、改电、改厕、改圈、改厨、改院、增加必要的生活家具,这“六改一增”提升工程,全面改造空心村,拆掉老危房,集中盖新房,安置五保户。史志轩一听要拆房,连连摇头:“活了68岁,独身一辈子,穷了一辈子,临老了,折腾啥?”
 
  干部一趟趟跑,描绘新家美景。史志轩“抹不开面子”,嘴上不情愿,还是搬了出来。没想到,几个月后,新房盖好了,不但粉刷一新,吃的用的,样样配齐。
 
  去年,史志轩养了羊,卖了1000多元。年底,鸭厂分红,发下1000元。从此,他的性情大变,笑多了,话也多了:“老了老了,没想到,活出个样子来。”
 
  有底气,更有希望。
 
  今年24岁的田亚博,经历过同龄人难以想象的磨难,变成了“能人”。他上高二时,父亲突然瘫痪,花光家里的钱。田亚博节衣缩食,咬紧牙关,考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幸亏好心人资助,加上助学贷款,才勉强度日。
 
  “大二勤工俭学,卖过胶带,毕业后想买台机器,分割、加工胶带,又是没钱。”田亚博有点灰心。
 
  扶贫干部听说后,帮田亚博贷款8万元,买来机器,购进原料。小田把自家院子收拾出来,当成厂房,一天做3捆胶带,共1500卷,四成在网上卖,六成卖给周边企业,每月能挣5000多元。
 
  “过春节,准备结婚了!”田亚博喜悦地说,“新的一年,我跑市场,妻子在家加工,生意会越做越好。”
 
  有希望,更有干劲。
 
  虞城设立五大战区,决战脱贫攻坚。取消乡镇干部包片制,让乡镇干部直接驻村,避免“中梗阻”,把责任从“最后一公里”压到“最后一米”。建立“日清周评”机制,倒排、分拆扶贫任务。
 
  田庙乡后刘村支书刘玉东带领群众,发展玫瑰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在全县第一个成立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虞北果树种植合作社。79户贫困户全部入社,依靠村办企业、到户增收资金,种植果树300多亩,每年每户可获1600元固定分红,年底参与盈利分红。“把贫困户聚起来,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干部扑下身子,愿意干事,能干成事。”
 
  “日日行,能行千万里;天天做,能成千万事!”虞城县委书记朱东亚一番话,道出了虞城决战脱贫的豪情,也道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