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再访玉麦:家是玉麦 国是中国 回顾

2017-10-30 08:34:29   来源:新华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边巴次仁 张宸 邓建胜


【回顾】隆子县玉麦乡:放牧守边“爱国乡”
2015年09月17日     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

图为玉麦乡一角。记者 刘玉璟 摄

  这里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建制乡,整个乡只有一个村,乡、村同名,到2014年底全乡只有9户31人;这里也是人均拥有土地最多的乡,全乡面积达1900多平方公里,这就是隆子县玉麦乡。

  1960年,玉麦乡成立,1969年改为公社,1984年又改乡,隶属于隆子县扎日区,1999年,成立了现在的玉麦乡。从成立至今,玉麦乡先后有达娃、边巴达杰、付成聪三任乡党支部书记和桑杰曲巴、卓嘎、达娃三任乡长。沐浴着党的好政策的阳光,从成立至今,玉麦乡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演绎着许多爱国守边的动人故事。

  6月底的一天,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采访组一行从隆子县出发,经过斗玉乡,顺着蜿蜒而上的土路,翻过海拔4627米的日拉山山口,透过云雾缭绕的山头,十几栋蓝顶的藏式小屋静静地矗立在玉麦河边。

  “那就是玉麦乡。”同行的隆子县人大副主任唐钰环说。

  次仁措姆

  20年巨变的亲历者


  在玉麦乡副乡长达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玉麦河边的一栋二层木屋前。达桑告诉记者,这里是次仁措姆的家,今年62岁的次仁措姆是最早搬入玉麦乡的群众之一。

  “这房子是2012年的安居工程建设的,当时国家投资4万元,我自己出资5万元,房子的使用面积有300多平方米,除了自己住,多余的房间出租给游客。”次仁措姆说。

  介绍完住房情况,次仁措姆带着我们来到二楼的客厅里,只见厅里藏式沙发、卡垫、各式柜子一应俱全,洗衣机、电视等现代化设施也一样不落,客厅正中墙上悬挂着的领袖像格外醒目。由于玉麦乡雨水丰沛、日照不足,虽是六月,但角落里的炉火烧得很旺。次仁措姆给记者倒上香喷喷的酥油茶,拿过一张小凳子坐在炉火旁,向记者讲述起她家的传奇经历。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次仁措姆和老公扎西曲杰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带着孙女扎西德吉,赶着自家的牲畜,从扎日乡搬到了玉麦乡,在河滩上修建了简易的房子,政府又发放几头牛作为奖励,全家就在玉麦乡这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放牧守边的新生活。

  “那时候全乡就2户人,连基本的路都没有,如果要去县城,必须赶着马队穿越一片沼泽地,翻过日拉山,再经过一片陡峭的山谷,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回忆起以前的生活,次仁措姆显得有点激动,“作为边境乡的群众,我们的职责就是放牧守边。”

  放牧、巡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二十年的光阴转瞬即逝,次仁措姆也到了花甲之年。缓缓流淌的玉麦河见证了次仁措姆家的喜怒哀乐,也见证了包括次仁措姆一家在内的玉麦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1年,政府投巨资修建的从扎日乡到玉麦乡的公路通车;2004年,中国电信公司投资32万元为玉麦乡开通的两部卫星电话便利了这个乡与外界的联系;2009年,总投资249.82万元的玉麦乡电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正式通电,标志着该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

  眼看着前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2014年,次仁措姆在丈夫的支持下办起了家庭旅馆,当年接待游客人数就超过七百人次,旅游收入近万元。另外,靠着采挖和加工鸡血藤的收入也有五、六千元。

  “现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火炉里的木柴烧得正旺,劈啪作响,次仁措姆对如今的生活很是满意。

  巴桑次仁

  爱国守边的典范


  玉麦乡是通往我国领土塔克新地区的重要通道,紧邻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有3条出入境通道。多年来,玉麦乡群众不畏艰险、甘于寂寞,在19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与武警官兵、乡政府干部一起守护着这片土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成为他们的使命。

  作为玉麦乡玉麦村联防队队长,巴桑次仁就是爱国守边的典范。

  “全村现有联防队员7名,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们每月巡逻一次。”巴桑次仁告诉记者。

  除了每月一次的巡逻,联防队队员还承担着向群众宣传森林防火知识等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明显提高。

  “冬天巡逻最艰苦,天气好、无风时,还可以烧点热茶喝;天气冷时,只能喝冷水。”巴桑次仁说。

  2014年12月,巴桑次仁带着4名联防队员,背着五星红旗、干粮、烧水壶,穿着胶鞋和厚厚的棉衣,赶往都仁措嘎山口巡逻,查看有无偷渡、偷猎等现象。

  早晨6点,在简单吃了点糌粑、喝了几碗酥油茶后,巴桑次仁和队员们出发了,虽然仅有40多公里山路,但由于道路崎岖,加上积雪路滑,直到下午五、六点钟,巴桑次仁一行才到达目的地。

  看着天色已晚,寒风呼呼地刮着,队员们赶紧来到以前经常住的山洞里生火烧茶。在简单吃了干粮之后,5个人挤在一起,中间烧堆火,大家轮流值夜,就这样熬到天亮。巡逻完毕,队员们又徒步返回村里。

  “由于条件限制,我们无法升起国旗,所有联防队员就一起展开国旗,让鲜红的五星红旗飘扬在都仁措嘎山口,”巴桑次仁说道,“看着国旗飘扬在山口,哪怕条件再艰苦,我们的心里都暖烘烘的。”

  现在,巴桑次仁每天都带领联防队员为维护边境和玉麦村的安宁而奔走,尽可能排除一切隐患,而联防队员们每人每月仅有300元补贴。但对于他们来说,联防队员这份职业让他们倍感光荣。

  次旦扎西

  带民致富的村“女婿”


  在玉麦乡的一家小商店里,琳琅满目的货物摆在货架上,不时有游客进进出出,看上去生意还不赖,这里就是玉麦村村委会主任次旦扎西的“产业”。

  “生意这么好,一年能有多少收入啊?”记者问次旦扎西,“这家商店不归我管,”次旦扎西笑了笑,回头问问正在  招待游客的爱人拉吉白玛,拉吉白玛小声说了一句什么,次旦扎西告诉记者,每年大约有3万多元收入。

  “次旦扎西可是我们村的大能人。”在商店门口喝茶的群众热情地告诉我们。

  经过攀谈记者得知,次旦扎西不是地道的玉麦村人。2000年,作为山南地区水电开发公司的工人,20岁的次旦扎西随公司其他工作人员从老家贡嘎县来到玉麦乡修建玉麦公路。干活勤快、说话风趣的次旦扎西很快就获得了玉麦乡姑娘拉吉白玛的芳心,一来二去,二人喜结连理。

  玉麦公路修好了,次旦扎西留了下来,成为玉麦村的“女婿”。婚后,次旦扎西抓住党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玉麦乡的资源优势,从2003年开始,先后开办了小商店、餐馆和家庭旅馆,成为玉麦乡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

  2011年,随着人口的增多,成立了玉麦村村委会,大家看到次旦扎西的致富能力,一致选举他为村委会主任,希望他能带领全村群众过上好日子。

  在富而思进的道路上越走越欢的次旦扎西并没有忘记乡亲们,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玉麦村的村委会主任,带领大家增收致富是自己的职责。2012年,次旦扎西带领玉麦村两户经济较困难的家庭共同开办砂石场,自己出资11万元,其他两户拿出一部分资金。砂石场开业以来,仅2014年纯收入就达15万元,当问到砂石场每年的收益是否按照出资比例进行分配时,次旦扎西腼腆地说:“都是乡里乡亲的,每年的收益平均分配就是了。”

  2014年初,次旦扎西又拿出10多万元,购买了车辆跑运输,当年收入就超过2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全村跑运输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也跟着他开起了家庭旅馆,村民的收入越来越高。

  “下一步,我们将依托玉麦村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和加工业,让大家都富裕起来。”次旦扎西说。(刘玉璟 吴冰 张晓明 李文健 王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