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年楚河畔的古老嬗变(上)

——白朗县彭仓村老支书边巴顿珠种菜记

2017-04-20 13:59:33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王能生 张晓明 王杰 孙开远


  从“老三样”到新品种

  一大早,边巴顿珠匆匆喝了点酥油茶、吃了点糌粑,就开着自家农用车,带着一片枯黄的西红柿叶子,来到12公里外的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找技术员老张请教西红柿病虫害问题。

  “老张,这是什么原因,叶子全黄了、坏死了,我以前从未见过。”边巴顿珠一下车,就拿出西红柿叶子,着急地对老张说,黝黑的脸庞上,皱纹一张一合地。

  “那是西红柿生虫子,该打药了”。老张拿过叶子,一边看,一边笑呵呵地对边巴顿珠说,一口的山东话。

  边巴顿珠口中亲切称呼的“老张”,就是技术员张际明,今年53岁,2000年进藏,至今已17年,在白朗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张中等个子,古铜色的脸庞,头上经常戴着一顶旧毡帽,是山东100多名援藏技术员中的一员,如今只有他一人留在了西藏。

  从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出来,边巴顿珠又赶紧开车回村里,下午,他还要指导村民拉巴次仁种菜。

  来到拉巴次仁家大棚时,已是下午3点多,拉巴次仁已等在热气腾腾的大棚里,他家的黄瓜正在授粉期,他对如何授粉还不太明白,希望老支书再给指点一下。

  边巴顿珠耐心细致地告诉他如何授粉、如何做标记,直到他完全明白。边巴顿珠2000年开始担任彭仓村党支部书记,是村里仅有的3名科技特派员之一,负责全村106座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指导。

  趁着老支书忙活的空闲,记者问他的种菜技术是怎么学来的,老支书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山东援藏干部从济南历城区唐王村分3批请来100多名种菜技术员,其中有24对夫妻,有一名技术员从白朗娶回一个藏族姑娘,还有一名技术员的妻子牺牲在了西藏,这名技术员是抱着妻子的骨灰哭着回山东的;

  以前,我对种菜只知皮毛,是老张他们这些技术员自己先种蔬菜,然后手把手地教我们,从整地、施肥、育苗到栽培、管理、收获,从产前、产中到产后,每一环节都细心讲解,并叫我们照着做,直到弄懂为止;

  刚开始时,彭仓村村民巴桑旺堆、格桑卓玛、次仁尼玛等12人在技术员的蔬菜大棚里当小工,每天工资12元,这在当时是相当不错的收入,那12人后来都成了村里的种菜能手;

  中午时,天太热,大棚里更热,不少村民耐不住闷热,不想学技术了,有的甚至跑回家不学了,技术员们就让大家早上早点或者下午凉点再进棚学习,于是,跑掉的村民又回来了;

  ……

  从人才援藏到技术援藏,从示范培训到实地指导,20年来,山东济南援藏始终本着“把技术送到群众手中,培养藏族本土菜农”的原则,下大力气培训农牧民群众,不仅拓展了援藏内涵,也推进了援藏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开启了白朗蔬菜种植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崭新模式。

  2004年,蔬菜大棚分给了彭仓村村民们,刚分到大棚的村民热情高涨,但种菜技术还是初出茅庐,边巴顿珠就一户一户地进行指导,连续高强度的工作、无规律的饮食,使他白了头发、弯了脊梁,但他却从不叫苦叫累。

  有一次,一个村民3天没有打开大棚通风口,蔬菜都闷黄了,村民着急地找到边巴顿珠。边巴顿珠过去一看,赶紧叫他打开通风口,并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菜和人一样,不通风也会闷死的,要时常通风菜才会越长越好。在他的精心指导下,那户村民的菜越种越好,从选种到育苗、从栽培到管理,一整套的种菜技术都学会了。

  日喀则市科技特派员边多告诉记者,白朗县每年都要举办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目前,已举办10余次,培训人数4120余人次;现有技术员113名,仅张际明就带出了1000多名藏族徒弟,为西藏培养出第一代藏族菜农。现在,巴扎乡13个行政村平均每个村有2-3名科技特派员,户户有种植能手,边巴顿珠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十佳蔬菜种植能手”。

  20年前,不少白朗人根本不知蔬菜为何物;20年后,新一代藏族菜农异军突起。20年,奔腾不息的年楚河,把昔日的贫穷与落后沉淀在历史的河床,也把今日的富裕与文明激荡在岁月的天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白朗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信——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勤劳勇敢的白朗人!”

  会种菜还要种好菜,白朗不断加大新品种引进力度,迈出科学种菜的第一步——

  20年来,白朗县陆续从济南引进人参果、拇指西瓜、火龙果、寿桃西红柿等116个新品种,主推品种36个。以前,只能种萝卜、土豆、大白菜,现在,不但会种黄瓜、西瓜和西红柿,连草莓、鸡腿菇、杏鲍菇等新品种也会种植了。

  为了试种西瓜,边巴顿珠跟技术人员一起一待就是一天,尤其是在夏天,大棚里的温度达到30-40度,只要进棚,不出10分钟就会汗流浃背,技术人员在这个时间段都不会进棚,但边巴顿珠为了给西瓜苗浇水,忍受着酷热的煎熬,蹲在大棚里一棵一棵地浇。经过他与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不断试验,“彭仓西瓜”终于试种成功,为蔬菜种植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去年,我们家还试种了黄瓤西瓜,因为新鲜,市场卖得很不错”。 边巴顿珠笑着对记者说。

  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除了引进新品种,白朗县还从山东济南引进蔬菜种植新技术——

  高原的春天来得晚,但彭仓村村民巴顿家的蔬菜大棚里却春意盎然,黄瓜、西红柿长势良好。经过20年的试验与发展,白朗县已摸索出一套反季节蔬菜种植经验,成为整个西藏地区最大的高原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

  在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智能温室大棚,记者看到,一排排、一行行嫩苗正冒出新绿,钢筋架上无土培育的绿色蔬菜散发出春天的气息,大棚还有自动浇水、自动升温、自动降温及遮阳等功能。

  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旦增曲央感慨地对记者说:“以前是土坯大棚,现在是智能温室;以前种‘老三样’,现在种新品种,白朗蔬菜产业经过阵痛之后,终于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