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书写在雪域高原上的忠诚

——第七批援藏干部的故事

2016-07-06 13:59:54   来源:党建   作者:刘汉俊 翁淮南 孙进军 张少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舍弃常人所拥有的、放弃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要 发扬优良传统,不断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对包括援藏干部在内的,在西藏地区工作的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七一前夕,党建杂志专门派出文字、摄影摄像记者,兵分多路赴西藏采访,感受他们的拼搏精神和顽强意志。在此,谨向广大援藏干部和在西藏地区工作的各族干部,致以崇高的敬礼!

  这是一群普通的人。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是你我身边普通的同事、朋友,是家里的顶梁柱。

  这是一群不平凡的人。他们响应中央号召,汇聚到祖国的最高处,用钢铁般的意志,在世界屋脊建功立业,赢得了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点赞。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援藏干部”。

  他们有一种共同的品质,叫“忠诚”。

  2016年7月,第七批援藏干部即将结束援藏任务。他们把业绩与美誉留在了西藏,把忠诚与担当写在了雪域高原。

  在这里,让我们讲述13位援藏干部的故事。他们是第七批1500名援藏干部的代表,其中一些同志还是第六批留任的,是自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7批次6000多名援藏干部的缩影,更是几十年来以各种方式支援西藏建设的党员干部的生动写照。

  杨峰:坚守在李狄三、孔繁森战斗过的地方

  2013年7月,经过组织严格选拔,杨峰从西安市曲江旅游公司来到西藏,担任阿里地区旅游局监管科干部。

  阿里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生命禁区里的禁区。狮泉河的向阳坡上,有一座烈士陵园,那里长眠着被毛主席连赞三声的“盖世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著名战斗英雄、“人民功臣”李狄三,1951年5月28日,他因高原病而以身殉国。与他同眠阿里的,还有为西藏和平解放而英勇牺牲的62位战友。

  抚摸着烈士们的墓碑,杨峰感慨万千:“我和阿里有缘。”杨峰曾在进藏先遣连的出发地——新疆于阗当过兵。那时,他经常从新疆南望连绵的大山,想象着山那边神秘的西藏阿里。得知有到阿里援藏的机会,他决心沿着先遣连英雄的足迹走一走。

  如今已是阿里地区旅游公司总经理的杨峰说:“我就想到最接近太阳的地方,传递一种信仰,弘扬一种精神,体验另一种人生风景。”

  豪情易抒,现实难对。阿里的艰难超出他的想象。当年进藏先遣连开辟的新藏线219国道,在阿里地区有1300公里路段,是自驾车、自行车、徒步游的必经之路,也是危路险道。2013年10月,阿里地区行署决定在路旁为行人设立7个黑帐篷营地。这个任务落在了杨峰身上。他二话没说,连夜携带探查设备就出发了。一连两天两夜,他吃住在车上,渴了喝矿泉水,饿了吃路餐,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往返2600公里,两次翻越海拔5300米的达坂。

  高海拔环境,高强度工作,使杨峰的手脚出现了水肿,心跳也加快,似乎患上了当年李狄三得的“高山病”。“想想当年李狄三、孔繁森的精神,我的身边便弥漫着精神的氧气。”杨峰说,张开嘴深呼吸,顿时充满了力量。不到6天的时间,他们完成了准备工作。

  “晚上,我们住在无人区的野外。这里没有西安家中席梦思那样舒坦,听着凄冷寒风拉着怪怪的长音,呼吸着氧气稀薄的空气,望着满天星斗,感觉像生活在火星。”一种孤独感让他想家了。

  一天晚上,筋疲力尽的他钻进帐篷,倒头就睡着了,梦里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撕扯,一阵疼痛感惊醒了他,一看才知道,一只野狗不知道什么时候钻进了帐篷,正疯狂地撕咬着他的睡袋。他彻底清醒了,急忙操起工具与野狗打起来。“如果再晚一分钟醒来,我就光荣了。”杨峰哈哈一笑。他的腿上留下了被野狗咬伤的疤痕。

  但是,杨峰的艰辛换来了游客们的称赞。“住进黑帐篷,感受到爱的阳光。”这是他们留给杨峰和同事们的签名致谢。

  黑夜是阿里的资源。在那里,人们可以近距离地观赏灿烂的银河。纯洁的星子、圣洁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星垂平野阔”的美丽。2014年6月,杨峰开始投入星空旅游产业的设计建设工作,60天的工期里,他在工地呆了30天,终于在海拔4800米处建成了阿里第一个,也是亚洲第一个、世界第五个暗夜公园。如今,到阿里看黑夜,已经成为游客们的一个必选项。

  杨峰不光是一位好官,还是藏族同胞喜欢的“能人”。在阿里最冷的季节,杨峰主动申请到海拔4700米的改则县麻米乡吓夏村驻村,与农牧民吃住在一起,每天忙乎村里的项目、生活、治安维稳;他还利用自己的特长,修理收音机、辅导小学生、给农牧民看病。在藏族群众眼里,这个汉族好干部好像没有什么不会的。

  杨峰离开吓夏村那天,农牧民们端着甜美的青稞酒,捧上洁白的哈达,前来送行,而杨峰捐出了随身携带的所有衣物,只穿了一件单衣,在瑟瑟寒风中返回了单位,心里却热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