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悬壶济世仁者心 情系藏区半生缘

——记成都市来蓉少数民族医疗救助服务中心创办人郭稚驹

2016-07-29 15:16:19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红星央宗


  献韵华,逆境犹显医者心

  郭稚驹的行医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正当他全身心投入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事业时,却被意外地卷入了政治浪潮,划成了“右派”,这无疑给郭稚驹带来了沉重的思想包袱。采访中的郭稚驹,并未过多谈及这段感受,他只是说:“那时,我想起过去学医时,老师总会问学生,你给富人治病时,给不给穷人治病啊?我的答案从未变过,一定是穷人富人,只要是病人都要治。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年代,不准给‘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治病,说他们是阶级敌人、牛鬼蛇神。我不这么认为,主动给一个腿部有严重脓肿的四类份子做了手术治疗,结果被别人说成是为了换取老乡的一个玉米馍馍。但不管别人怎么说,医生就是救死扶伤,我还是做一个医生该做的事。”

  面对被划成“右派”的郭稚驹,纯朴的群众依然尊重他、爱戴他、信任他。朴实的少数民族群众虽不善言辞,却对郭稚驹始终报以质朴的眼神、会心的笑容,用藏族群众特有的方式温暖着他受伤的心。藏区群众很少养鸡,鸡蛋也很少。但只要哪户人家的鸡下了蛋,他们就把仅有的鸡蛋全部送给郭稚驹补身体;每逢杀猪宰牛,也按当地习俗专门给郭稚驹及其家人留下一份;生活困难时期,藏族群众还主动为郭稚驹医生开荒整理菜园,帮助他收获了1000多斤洋芋(土豆)。郭稚驹后来回忆说,“62年自然灾害时期,1000斤洋芋可是比现在拥有100万存款还金贵啊!”

  医疗物资紧缺的年代,郭稚驹亲自献血救治患者的情况超过百例。据当年和他共事的陈远屈医生回忆说:“郭稚驹医生就像个移动的血库,仅从他身上抽出的血就有近万毫升。在困难时期,他给病人输血后营养跟不上,经常是面色蜡黄,我们一起的同事常常为他担忧,劝他注意自己的身体。”而每逢谈及此,郭稚驹却总是打趣般地说道:“那时年轻,抽多了休息两天就缓过来了。”紧缺的医疗资源和有限的人力资源,让郭稚驹时常处于一天五六例手术的高强度工作中。由于手术需要,郭稚驹的手需浸泡在化学试剂中消毒。长此以往,他的手严重溃烂,出现红肿、皴裂,甚至局部皮肤剥落的情况。十指连心,剧烈的疼痛并没有使郭稚驹停止手术,情况严重时,他就带上两层手套坚持为病人手术。

  逢转折,心系藏区情不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郭稚驹调回省城林业中心医院工作。他凭借个人出色的业务能力,担任了四川省林业中心医院外科主任,但他却始终难以忘记与他“真诚相伴三十年,并肩共度危难时”的少数民族群众。于是,郭稚驹主动联系来蓉就医的少数民族患者,协助其挂号、送检,并多次开设义诊,为少数民族患者减免诊疗费用。久而久之,竟在少数民族患者间形成了“少数民族群众来成都就医,必先找郭稚驹医生咨询”的不成文习惯。

  针对少数民族患者与日俱增的就医需要,2011年郭稚驹个人出资注册了“成都市来蓉少数民族医疗救助服务中心”。自2014年起,连续三年被成都市政府购买服务。该中心旨在建立辐射少数民族地区的医疗救助网络,以集中救治为主,分别对少数民族地区各医疗点巡回问诊,并定期开展免费义诊活动。在郭稚驹的带领下,该中心为少数民族地区患者提供了快捷、方便、实惠的来蓉就医途径,成功完成了甲状腺肿瘤、多发性神经纤维肿瘤、多发性子宫肌瘤、脊柱结核、肝包虫等多例重大手术,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组建、培养了由陈小兰、郭林虹、万新宇、唐庆玲等医生组成的一支中青年医疗团队。他们深受郭稚驹教诲,至今仍活跃于各个临床岗位,他们日益成熟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该中心的持续运作和深化服务提供了技术骨干力量。2011年,郭稚驹被评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时年八十岁的郭稚驹早已过了激情洋溢的年龄,多年的劳累使他不堪重负,不得不安装了心脏起博器。但他依旧精神矍铄、不忘初心,继续从事救助少数民族患者的工作,活跃在医疗服务的第一线。长期以来,凡是来蓉的少数民族危重病人,郭稚驹得知后都要前去看望。郭稚驹最心爱的小女儿心疼年迈的父亲工作辛苦,多次表示要接他去加拿大安享晚年,都被郭稚驹婉拒了。他说:“我爱这片土地,我爱这里曾给我温暖、陪伴我苦难的百姓,不要说我现在还能动,可以继续工作。如果有来世,那我下辈子还要为少数民族地区广大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