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在青藏高原探寻地壳脉动

2015-12-04 09:17:06   来源:楚天都市报   作者:贺俊


 \ 

\
图为:乔学军和同事们在西藏观测

  探察两地南移60厘米

  5月28日,坐在东湖之滨的办公室里,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研究员乔学军有些不习惯。

  5天前,他还在几千里外的西藏日喀则,那里与江城有2个小时的时差。昼夜温差大加上霸道的紫外线,只要一天不穿长袖,他的胳膊就会被晒脱皮。现在,回到武汉,如同置身温室。

  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乔学军所在的空间大地测量研究室,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专家,很快奔赴西藏,开展GPS应急观测,探寻地壳的脉动。

  他们的设备是装有GPS仪器的箱子,三脚架及便携蓄电瓶,每套大概有20多斤重。因为观测点大多要走很远的路、爬很高的山,带的东西越简便越好。

  在外人眼里,空间大地测量多少带着点神秘色彩。一望无际的大地下面,有泥土、有岩石。这些研究者们似乎有一双神奇的眼睛,能够查看到地壳的点滴变化。

  “我们有秘密武器。”乔学军打开一只箱子,里面是一个银白色盘状工具,还有一个类似托盘的东西。“盘子”是一个高精度的双频GPS天线,“托盘”是主机,连接电瓶后可以不间断测量三四天。“通过天线接收卫星信号,这种GPS的精度可以达到厘米。”

  在过去近一个月的观测中,他们得出结论:尼泊尔地震造成西藏日喀则地区的吉隆镇、聂拉木县等地向南水平运动60厘米左右,聂拉木垂直下降10厘米左右。

  挖出50多年前的三角点

  看似简单的结论背后,是艰苦的野外观测。乔学军所在的研究室有12人,每年要承担140多个GPS流动站的观测,西藏是主测区。“最难找的就是三角点”,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始开展野外观测,当时在观测点周围放上石头,或者架着木头做标记。设定观测点后,测绘部门统一把这些老观测点在地图上标记为三角形。

  这些三角点的数据与现在的数据形成呼应,用以分析这片大地的内部变化。

  一开始,乔学军和同事们在地图上用尺量坐标,但在大比例的地图上,这些位置并不准确。50多年过去了,标记也已难寻。“我们经常顶着高原反应,花一两个小时爬上山,拿着十字镐到处挖坑。”2006年,在西藏双湖以西的无人区,为找一个点,乔学军和同事们挖了4次都没结果。冬天的冻土很硬,每一镐下去只能挖开一点土。当十字镐碰到水泥墩,发出沉闷的响声,所有人都发出欢呼。

  这样的亏吃多了,这些野外观测人员也开始想办法。“我们就在周围选三个点进行临时静态测量,随后根据三个临时点的精确坐标和三角点坐标的相对位置,利用交会法算出三角点的准确位置。”

  这些数学色彩浓厚的方法,大家说起来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