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民生西藏50年:通往现代之路

2015-09-10 09:23:36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作者:赵琳琳 吴琼


  日前,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的西藏工作,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重大举措,对进一步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作了战略部署。

  习近平强调,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西藏和四省藏区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西藏和四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努力培养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各族群众走出农牧区到城镇和企业就业、经商创业提供更多帮助。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加大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

  交通:从坑洼不平到四通八达

  此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对于西藏自治区来说,无疑是一件喜悦的事情。自从1965年9月正式宣告成立自治区以来,西藏经历过很多重要的历史节点。其中,35年间的6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都带来了一个不同的西藏。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格桑卓玛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西藏地区解放至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在党的关怀领导和惠民政策的实施下,西藏自治区的人民经常会用“翻天覆地”4个字来形容现在的西藏。家住西藏昌都的永金拉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回顾西藏这么多年,各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变化,不过变化最大的就是道路。以前的道路坑洼不平,交通不便,人们出行大部分都靠走路。如今,无论去哪里都可以骑摩托车,坐车等,同以前相比,交通可谓发达很多。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解放初期的西藏,传统的交通不是很便利,货物的运输主要依靠牲畜,有些甚至要靠人力托运。且公路系统也不发达,直到1954年闻名世界的青藏、川藏公路的修通,才结束了西藏无一条正式公路的历史。此后,在交通道路上,国家又先后投资近百亿元的巨额资金,为西藏修建了公路。其中包括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和区内的干线和众多的县乡公路以及边防公路。

  格桑卓玛告诉记者,此前的西藏在交通方面比较单一,主要以公路为主。在70年代以前,西藏的全部客运、货运均由公路部门承担。1956年试航成功以后的航空运量也非常有限,至1965年拉萨至成都、北京的航线正式开辟,继而1977年拉萨至格尔木输油管道全线开通,分别在旅客运输和石油运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公路运输仍不失其重要的主导地位。

  据1985年~1988年间的数据统计,公路占全区货运量的95%左右、货物周转量的85%左右。1998年全社会货运量达到198万吨。货物周转量8.4亿吨公里,而公路分别占全社会货运量的90%以上、货物周转量的85%以上,成为西藏的“生命线”。而今已经从过去的骡马驿站演变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变化非常之大,且现在的西藏已经有自己的航空公司。格桑卓玛向记者表示。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西藏全区公路建设呈现大发展、新高潮格局。全年新增公路4332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4923公里。完成客运量1408万人次,同比增长6.18%。完成货运量1871万吨,同比增长5.23%。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0条,新增农村客运班车11辆;投资700多万元,建成县级客运站2个。截至去年底,西藏全区农村客运班线县级覆盖率达98.6%,乡镇覆盖率达61%,行政村覆盖率达41%。2013年底,累计完成投资525亿元,公路总里程达70591公里,等级以上公路达48678公里,74个县中65个通油路,通畅率达87.8%;682个乡镇中346个通水泥沥青路,通畅率达50.7%;5261个建制村中的5125个村通公路,通达率达97.4%。

  住房:从帐篷到宽敞新房

  永金拉姆告诉记者,昌都是座美丽的城市。海拔很高,有很多的山、树、动物以及田地。自然环境也不错,有些时候,天空蓝得几乎看不到云彩。河流也很清澈,景色优美,尤其在这个季节,昌都很适合旅游。

  “与过去相比,昌都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风景依旧迷人,但住宅与过去相比那真有着天壤之别。”永金拉姆一边回忆一边向记者说道,“小时候周边的藏民住的大多是土房或者牦牛帐篷,居无定所。且4口人通常只有30平方米的居住面积,白天做饭、晚上在地上铺上垫子睡觉,很不方便。后来随着国家住房体系的不断完善,现在居有定点,原来的土房也建成砖房,大多数藏民家都有两间卧室,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且较以前相比房子也变漂亮很多。住起来既舒心又安心。”

  有统计数据显示,1950年西藏有100万人口,其中没有住房的就达90万人。当时的拉萨城区只有2万人,而露宿街头的贫民和乞丐就达1000多人。

  李健告诉记者,长期以来,西藏农牧区群众的住房多为黑色的帐篷、低矮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和石板房,有的甚至住在牛羊圈,与牲畜共眠,“夏不挡风雨、冬不抵严寒”。民主改革及自治区成立后,在解放军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下,翻身农奴盖起了第一批住房。那时人们载歌载舞,彻夜欢庆。改革开放后,政府又帮助农牧民盖起了第二批住房,那时人们由衷称赞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随着时代在变迁,旧时的住房又出现了抗震差、面积小、生活设施不配套等系列问题。从2006年起,西藏实施了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和“兴边富民”安居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安居工程以“政府扶一点、援藏帮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了农牧民群众建房成本。从普通农牧民家庭到绝对贫困户,补助标准从1万元到2.5万元不等。安居工程坚持“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宜迁则迁”的原则,尊重农牧民群众的自愿选择和生活习惯,以最大限度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李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截至2013年底,西藏全区有46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宽敞明亮的新房。目前,西藏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0多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42.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