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嫁”给西藏——西藏走笔四十年

2015-05-18 09:14:53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韩书力


  原标题:“嫁”给西藏(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西藏走笔四十年

 

\  
邦锦美朵(连环画)。韩书力

\ 
高原祥云——和平解放西藏(中国画)。韩书力

\ 
破壁图(中国画)。韩书力

  “文艺大众化”是主导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要素。美术工作者纷纷走出象牙塔,走向街头,走向民间,感受人民的甘苦和河山的壮美,汲取民族民间艺术精华,投身“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写生与创作。新中国美术新的艺术形式以及新的写生创作传统由此形成。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本报美术副刊将聚焦那些长期扎根基层、扎根民间并成就卓越的美术工作者,以及相关的理论探讨,聆听创作者的心声,思考如何更好地“接地气”“师造化”,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法成为艺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编者

  人们常说性格即命运、爱好即命运,其实也不尽然。比如我在25岁之前,是绝对想不到自己这辈子会与西藏有什么交集的。只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我和饥肠辘辘的同学们被同样吃不饱饭的老师带到民族文化宫,参观了揭露西藏农奴制的展览,许多实物展品令观众触目惊心。以致多年之后,我只要看到民族文化宫的照片,当时那一张张又干又黑的人皮便在眼前晃动。当然,那已是旧西藏的事了。

  不曾想,1973年深秋,命运之舟竟然将我从屯垦戍边的黑龙江畔载到雪域高原,并且让我心甘情愿地在这片高天厚土上生活与走笔了40多个春秋。我努力行走在西藏的大地上,见证了40年来西藏社会历史的变迁。

  毋庸讳言,那时的西藏,在多数人的心目中,还是荒寒贫困与落后的代名词,远非今日发达繁荣的西藏。记得那时下乡深入生活,如果不能按饭点赶回县、乡招待所去买“老三样”——冻土豆、冻萝卜、冻圆白菜的乱炒加“出土馒头”(碱放不匀又经反复蒸热之故),就真只剩下攒着钞票、粮票喝西北风的份儿了。就连县城独有的贸易公司空空如也的货架上,能吃的东西似乎只有一种过期许久的印度饼干。

  即便就是这样的物质条件,我及我的同行们仍是你争我抢地上山下乡、走村进寨,深入农牧区,深入边寨寺院,并能自觉地做到与藏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几乎成为那些年文艺工作者共同的准则。那时的人大多都是一根筋,这是缺点更是优点。反正几十年下来,借助搭车、骑马、徒步,我竟走完了西藏版图中74个县里的71个县,至于区、乡、村、牧场更无法记数了。从日记看,仅仅日喀则地区,自去年8月往前推,我已有92次的下乡记录。

  作为一名老西藏,40年来,我的所见、所历、所画,从人到事,甚至是事件不能算少,但多数过后并不思量,倒是一些很细微很普通的寻常小事,令我一直难以忘怀,并实实在在地支撑着我40年的高原坚守。

  初到西藏,我的感受是这里真是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尤其是藏族同胞那雕塑般的形象,有如磁石般地吸引着我,仿佛有画不完的速写、画不够的头像,终日都在亢奋中。那时,只要有好景致、好形象,选好角度一屁股坐下就画,根本顾不上脚下是泥是水。有一次,好奇的孩子们围拢一阵正慢慢散去,就在我一笔一画地勾勒时,突然腰间被一块飞来的石片撞了一下,开始我以为是哪个藏娃的恶作剧,但四处看看一个孩子影也没有,只见两三个女社员背着麦秸缓缓走过,其中一位用手比画着我坐的地方,原来冰已被我焐化,棉裤湿了一大片。直到这时,我才领悟到人家的好意!再摸摸背后那片被太阳晒热了的石片,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几十年过去了,但我不曾忘却那片飞来石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