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图为阿旺曲央在晾晒成型的纸浆,自然风干锁留纤维韧性。
走进墨竹工卡县唐加乡罗杰林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记者发现,里面竟别有洞天,摆满了各种颜色的藏纸,有的鲜艳夺目,有的相对淡雅。为了更加美观,部分彩色藏纸上还印有文字和图案。房间的另一边则摆放着由各种颜色的藏纸加工而成的笔记本、笔筒、抽纸盒等种类丰富、款式新颖的工艺品。拉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直贡嘎秀藏纸技艺传承人觉康就啊·阿旺曲央正带领徒弟们调试新研发的藏纸染料——经改良后的藏纸呈现出细腻的皮质质感,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让这门拥有近千年历史的非遗技艺,在守护与创新中点亮了当地群众的增收路。
.jpg)
图为阿旺曲央细致的操作让纤维分布更均匀合理。
藏纸造纸技术始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直贡嘎秀藏纸技艺自11世纪起以家族传承延续。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藏地文化地标收藏的经典,均以藏纸为载体见证西藏文明进程。
从第一代传承人觉康就啊·朗杰到第五代传承人阿旺曲央,五代匠人以手为笔、以纸为卷,不仅守护着“墨竹记忆”,更让藏纸技艺成为维系家族生计、传递文化认同的纽带。
.jpg)
图为阿旺曲央在搅拌原料,制备纸浆。
自继承祖辈衣钵后,对阿旺曲央而言,藏纸早已超越“手艺”本身——他从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藏纸的技艺,这门技艺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支撑着家人的生活;如今,它成为了家族的精神符号,让后辈在传承中读懂文化的分量。“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制作藏纸的,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从刚开始继承祖辈衣钵到现在为了生计,我一直都在为藏纸而忙碌着。”
2001年,阿旺曲央在拉萨市彩泉福利特殊学校的藏纸厂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一个来自美国的专门研究藏纸的团队,在这个团队的推荐和资助下,阿旺曲央到尼泊尔学习了藏纸染色技艺。学成归来后,阿旺曲央将这门技艺推广到了拉萨市彩泉福利特殊学校的藏纸厂。2013年,阿旺曲央在老家墨竹工卡县唐加乡开了一家合作社,即墨竹工卡罗杰林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
.jpg)
图为阿旺曲央反复搅拌纸浆,持续调和使其更紧密均匀。
创办合作社后,他在保留藏纸耐腐蚀、抗虫蛀优势的同时,开发出灯笼、笔记本、相框等贴合现代生活的文创产品,让这门技艺从“家族传承”走向“群众共享”。合作社成立至今,已先后吸纳10余名当地群众学习藏纸制作,从煮料、捣浆、晾晒到塑形,阿旺曲央都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让不少曾靠零散务工为生的村民,拥有了稳定的“手艺收入”。村民查果便是其中一位受益者,“以前打零工收入不稳定,现在跟着阿旺曲央老师学做藏纸,每月能挣2000余元,在家门口就能上班。”

图为阿旺曲央在展示藏纸文创产品。
如今,这份传承与赋能有了新希望——阿旺曲央决定将毕生所学传给家中刚大学毕业的侄子,让年轻一代带着新思维、新视角加入非遗守护队伍。“不能让老手艺在我们这代断了根,更不能让它只停留在‘守艺’的层面。”阿旺曲央介绍说,合作社不仅采用更环保的制作工艺,还通过“老带新”培养年轻传承人。目前已有2名本地青年能独立完成藏纸制作。未来计划扩大规模,让更多群众靠“指尖技艺”实现增收。
.jpg)
图为阿旺曲央制作的藏纸文创产品,凭借特色设计深受大众喜爱。
从千年古卷上的文明印记,到案头指尖的文创精品,再到当地群众手中的“增收工具”,唐加直贡嘎秀藏纸的故事,是非遗“活态传承”与“民生赋能”的双重写照。随着合作社五年规划的推进,这门古老技艺将在创新中延续文脉,在传承中拥抱时代,让藏纸的纹理,既承载墨竹人的集体记忆,也书写着非遗技艺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图/文 记者 黄志武 格桑伦珠)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