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策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体育工作既是强国事业,也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援藏是对口援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体育总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进一步统筹调动全国体育系统力量,增强和激发西藏体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力争新时代体育援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当前,体育援藏工作仍存在援派工作机制有待优化、援受双方融合不够深入、工作成效不够显著等问题,需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
强化思想引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密结合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体育援藏工作需在顶层设计和宏观规划上注重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自觉把体育援藏工作放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大局中去考虑、去谋划、去推进。
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西藏体育事业政策制定、赛事活动、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全过程,将中华文化内涵、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融入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公共服务和重大活动,努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西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深挖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近年来,西藏先后举办一系列民族体育赛事活动,通过赛事活动宣传民族体育,加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和传承。体育援藏要立足西藏特色,结合地方实际合理布局民族项目发展规划,联合文化部门开展西藏传统体育项目普查,建立非遗名录,支持“藏棋”“马术”等申报国家级非遗,培育传承人队伍。
开发“体育+文旅”融合产品,如将藏式射箭、牦牛赛跑融入景区表演;推出“高原民族运动会”品牌,设置民族健身操、押加等特色项目,吸引游客参与。同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充分发掘西藏地域特色,激发和释放藏族传统体育的生机与活力。
聚焦民生需求,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针对西藏海拔高、分散居住的特点,推广模块化健身器材、流动健身房,重点向农牧区倾斜。参考北京援建拉萨市群众文化体育中心的经验,建设一批高原特色健身中心。常态化开展赛马、锅庄、广场舞等群众性赛事,支持“一县一品”特色活动;推动体育社会组织下沉,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联合医疗机构开展高原体质研究,制定个性化健身方案,预防运动损伤。
国家体育总局在《“十四五”体育援藏规划》中,明确支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应借此契机,将体育援藏与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健身需求紧密结合,通过提供丰富的体育科普内容和健康服务,回应百姓需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重视高原低氧训练技术研发,培育布局高原优势体育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竞技体育取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摔跤、中长跑等项目成为西藏竞技体育发展的“领头羊”。要充分利用高原低氧的特点,加大高原低氧训练技术研发力度,在成功实现耐力项目超前发展的同时,提前布局带动一批优势项目上场。
体育援藏应鼓励各省市与西藏共同开展科学训练创新等体育援藏重点项目建设,鼓励各省市与西藏共同开展耐力项目高原训练基地建设和青少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构建“高原优势+科学培养+文化浸润”模式,体育援藏不仅能为国家队输送更多“缺氧不缺斗志”的优秀人才,更能在青少年心中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
深化人才援藏机制,打造本土化体育队伍
加强人才支援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保障。继续加大援藏人才和智力援藏力度,着力提升“造血”功能。加大西藏运动员代训、陪练和联合培养力度,为西藏体育人才提供更多的学习、挂职和锻炼机会。
建议选派各类体育人才和专家“组团式”援藏,采用“师傅带徒弟”“专家带骨干”“团队带团队”的模式,努力为西藏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体育人才队伍。依托林芝、拉萨等耐力优势地区,建立中长跑、竞走国家级后备人才基地,实施“雏鹰计划”选拔苗子,纳入国家队梯队。组织专家团队开展“体育科研援藏”,解决高原训练适应性、运动损伤康复等技术难题。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民族交融与全球传播
“体育是跨越国界的通用语言”。支持西藏举办更多国际、全国和区域、地方性体育赛事和活动,加大支持西藏发展体育产业建设力度,不仅能够让各族群众在参加体育比赛活动中互动交融,也能够为国际交流搭建平台,加深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
例如,提升环羊卓雍措自行车公开赛国际影响力;承办国际登山联合会认证赛事,推广西藏标准等。同时,大力支持西藏培育体育产业重点项目。支持西藏开展地方特色体育赛事活动,如攀岩、登山、马拉松、徒步、漂流、自行车等,包装策划、宣传推广、组织实施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登山+生态旅游”“藏医药+运动康复”产品,建设高原体育产业园区,培育龙头企业。借助国际体育组织、海外社交媒体讲好“西藏体育故事”,如制作纪录片展现西藏运动员为国争光事迹等。通过以上措施努力将西藏体育事业建成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与窗口。
新时代体育援藏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凝聚西藏体育人的奋进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体育力量。
本文系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藏民族大学)课题(项目号:XT-ZT2025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分别为西藏民族大学、西藏高原体育与健康研究中心)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