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林芝雅尼国家湿地公园。西藏日报记者 洛桑 摄
11月18日,自治区水利厅召开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水利发展成就及河湖管护成效新闻发布会,自治区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安兴国、西曲分别介绍了“十四五”期间全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及河湖管护工作成效。发布会全面展现了五年来西藏水利在规划完善、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高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水安全屏障。
“十四五”以来,自治区水利综合保障能力实现全方位提升。规划体系持续完善是重要基础,雅鲁藏布江流域综合规划获批,90条流域综合规划中63条完成批复,《西藏水网建设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相继印发,构建起覆盖全面、衔接有序的水利发展顶层设计。
重点项目建设成为核心支撑,截至目前已落实水利投资403.38亿元,预计2025年底将达423.09亿元,较“十三五”增加91.28亿元,是“十四五”规划投资的2.5倍。拉洛工程、湘河水利枢纽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帕孜水利枢纽成功截流,旁多引水工程加快推进,累计新增水库总库容5.88亿立方米、供水能力1.99亿立方米。这些工程不仅保障了川藏铁路、清洁能源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涉水需求,更构建起“供水、灌溉、生态、防洪”多元效益体系,旁多水利枢纽每年为拉萨提供1.3亿立方米用水,拉洛工程使区域林草覆盖率从10%提升至53.1%。
民生水利保障成果丰硕,农村供水“3+1”模式全面推广,74个县(区)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累计投入49.58亿元实施4002处供水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8.7%,较“十三五”提升4.7个百分点,128万群众饮水条件显著改善。农田水利建设同步推进,有效灌溉面积达426.18万亩,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水利安全防线不断加固,投入28.34亿元实施水库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1-5级江河堤防达标率超90%,通过建立五级“包保”责任制、开展跨流域联合调度演练、升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等举措,成功应对多轮灾害风险,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河湖管护方面,西藏以河湖长制为总抓手,实现了江河湖泊水质常年优良、河湖健康率100%的亮眼成绩。1.47万名河湖长与5.67万名水生态岗位人员协同履职,构建起党政主导、多方联动的责任体系,与青海、四川、云南签订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议,形成流域治理合力。630个河湖完成管理范围划定,289个河湖编制岸线保护规划,重要河湖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比例超80%,“河湖长+检察长+警长”机制常态化运行,累计整治“四乱”问题218个、遥感图斑问题1814个。河道采砂管理全面规范,通过出台管理办法、开展专项整治、推广电子证照等举措,关停不规范砂场380个,查处非法采砂95起,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良性平衡。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实施,2024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23.3%和58%,完成20个县(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创建12家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幸福河湖建设亮点纷呈,累计建成3个国家级、75个自治区级、153个市级幸福河湖,通过守护生态本底、突出民生属性、融合文化内涵、坚持系统治理,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好愿景在高原变为现实。得益于这些成效,西藏河湖长制工作2020年—2022年连续三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原河湖处被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
下一步,西藏将持续贯彻新时代治水思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水利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加快幸福河湖建设,守护好“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安全与生态保障。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