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区启动首个规模化山体造林生态修复工程——南北山绿化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06.72万亩,实现“五年增绿山川、十年绿满拉萨”的构想。荒山披新绿,秃岭换翠装。4年来,拉萨河谷两侧海拔3600米至4100米、坡度0至63度、山体石砾含量高达60%至70%的荒山上,一抹抹清新绿色相继出现,勾勒出充满希望与生机的生态新画卷。这场高原“绿变”不仅为打造生态宜居的高原省会城市注入了澎湃动能,更以日益延展的绿意和串珠成链的“进行时”,诠释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
累计造林110.87万亩,栽植苗木1.25亿余株,成活率超过85%;实现劳务用工970万人次,带动增收31亿余元;工程被生态环境部引用为“推进生态环境重大工程实施”典型案例,并入选全国干部读本《碳达峰碳中和案例选》……4年间,南北山绿化工程的建设者、维护者们凭着“誓让荒山换新颜”的坚定信念,继承发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积极努力探索符合西藏实际、具有西藏特色、体现西藏智慧的造林模式,交出了一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答卷。
这是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南北山绿化工程不是单纯的植树造林,而是十届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深刻领悟“两山”理念蕴含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将“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重大政治任务的具体化、实践化。这一生动实践启示,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加快美丽西藏建设,必须正确把握生态安全和发展安全、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关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努力让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这是科技赋能的系统治理。无论是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原则,还是构建完善数字化、智慧化监管网络;无论是注重规划引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法规制度,还是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幅提升种子筛选、营养土制作等工作效率,南北山绿化工程启动以来,自治区党委一方面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顺应群众期盼,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绿化工作。另一方面,坚持向科技要动能、要效率,依托科学规划,精准施策,让科技成为绿化工程的关键支撑。从这场史无前例的高海拔国土绿化行动,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系统思维,坚持整体规划、综合治理、提升效益相结合;必须注重科技赋能,让科技创新不断重塑国土绿化的生态“方程式”。
这是实现生态富民的高原答卷。南北山绿化工程有效实现了生态与增收“共进”、增绿和发展“双赢”,生动诠释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价值导向。广大农牧民群众通过生态保护美了家园、富了口袋,获得感满满,幸福感满满,保护生态、爱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也写在各族人民心间。“当惊世界殊”的国土绿化成就与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交相辉映,“早晚见成林”的不渝信念与民生福祉的不断改善相得益彰,充分表明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相辅相成,让群众在见实效、得实惠的实践中,自觉将生态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是坚持生态优先的深刻启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是“国之大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西藏的期望重托,是我们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南北山绿化工程受重视度之高、覆盖面之广、参与人数之多、规划期之长,在发展西藏林业生态建设史上前所未有,正以成功实践为世界高海拔荒山造林提供着宝贵的“西藏经验”,也为扛稳扛牢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时代重任提供了现实样板。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唯有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始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到西藏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才能守护好“世界屋脊”和“亚洲水塔”,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西藏担当”。
“青山拥南北,绿水绕古城”的愿景以及“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彩、冬有绿”的目标,为拉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明确了奋斗方向。攻坚克难、接续奋斗,一张蓝图干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南北山绿化工程必将厚植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家底”,美丽西藏的画卷必将更加动人。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