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沃土生良种:从“藏青3000”看丰饶图景

2025-11-13 10:00:16来源:西藏日报作者:桑邓旺姆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图为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科技人员在错那市觉拉乡进行优异品种选穗工作。 (图片由农业研究所提供)

  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的试验地里,科技人员扎西罗布正仔细察看冬青稞的长势。这片试验田在十月初播种了几亩冬青稞和冬小麦,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栽培,如今已冒出片片嫩绿的幼苗。

  扎西罗布说:“即便是在实验室中表现优异的良种,也未必能完全适应农田里复杂的自然环境,只有在这片试验地里成功过渡后,我们才能放心地推广。”

  经过试验地验证的种子,除了在我区七市地推广外,还会在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份进行示范种植。“当前,我区主推的青稞品种之一‘藏青3000’,今年已在全区大面积推广播种,并在部分县区实现了全覆盖。”扎西罗布说。

  “藏青3000”的培育历史漫长:2008年,科研人员引进抗倒伏、优质的大麦品种系与区内育成品种进行杂交,并进行南繁加代鉴定与筛选,通过连续6年7代鉴定筛选,于2013年稳定出圃,并通过青稞新品系观察鉴定、产量比较试验,2022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并于2023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经过专家现场测产,“藏青3000”籽粒实产达到每亩415.66公斤,具有较强的增产优势。

  青稞是高原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也是藏族人民重要的传统口粮,已然成为全区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石,种植面积与产量稳居全区粮食总量的75%以上。

  据统计,全区累计通过审定(登记)青稞新品种78个。“藏青3000”的成功培育,有效改良以往品种的不足,显著提升了品种的综合性能。

  如今,每到丰收季,田间金灿灿的青稞穗压弯了秸秆,农民们望着饱满的穗粒,脸上洋溢着喜悦:“‘藏青3000’种起来省心,产量也高,看着就很高兴。”

  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曾兴权说:“科研人员必须敢做敢试,良种培育工作才能不断实现突破。”

  “藏青3000”的成功培育,正是这种敢为人先精神的直观体现,凝结着科研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汗水与付出。“藏青3000”的培育经验,也为其他作物育种提供了宝贵借鉴——在这片试验地里,试种的冬小麦也在茁壮成长。

  “冬小麦的试种表现稳定,我们会定期记录小麦各个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的关键数据,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脱节。”小麦育种助理研究员张永鹏介绍,“今年我们成功选育出‘藏冬27’、‘藏春12号’和‘藏春13号’三个新品种,当前已通过西藏自治区品种审定,正在积极申报国审。小麦作为我区第二大粮食作物,用途十分广泛——藏面、肉饼、包子、馒头等主食都离不开它。我们正进一步扩大良种的推广范围,确保粮谷满仓。”

  与此同时,油菜作为我区重要的油料作物,其良种创新与推广也在稳步推进。受地理环境与土壤条件制约,我区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种植主要集中在山南、林芝等河谷地带。“现在农民种植油菜普遍以白菜型为主,但产量不高,而我们选育的品种以甘蓝型为主,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晋雄说。

  王晋雄与其他科研人员紧密结合油菜特性与本地实际,积极将新品种与配套种植技术推广到基层。“今年我区双低油菜‘大地95’播种面积达1.4万亩,呈现出连年增长的趋势。目前,甘蓝型油菜品系‘164010’和‘177004’正参加2025-2026年全区示范试验,通过后将尽快运用推广到我区各地适宜区域。”王晋雄说。

  在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优良品种被播撒在高原大地的田野中。收获时节,饱满的穗粒随风摇曳,映衬出丰收的喜悦。

  曾兴权总结说:“近三年来,我们累计示范推广主推品种‘藏青3000’达45.5万亩。同时,‘藏青29’和‘藏青72’两个品种正在申报国家非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登记。小麦、油菜、豌豆等作物的良种选育与推广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形成了以青稞为核心、多作物协同发展的良种推广新格局。”

  从实验室到试验地,从良种培育到田间推广,农业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以科技为笔,以坚守为墨,在我区农业发展的宏伟画卷上,奋力书写着“良种出好粮”的壮丽篇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