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变迁记

2025-11-12 09:15:00来源:西藏日报作者:程勇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历史是奔腾不息的长河,虽然三十五年是长河中短短的一瞬,但我所亲历的拉萨变迁是史诗般的。

  1990年8月,我被分配到西藏军区某部任排长,部队驻地在拉萨市西郊,挨着拉萨河。营区门前一条连着城里的沙石路静静躺着,除了蓝天白云、远山近水以外,四周的山上没有一棵树木。

  待工作步入正轨后,每逢周末,我便请假去看拉萨的各个景点。那时的拉萨在我头脑中能展现的地图近乎是一张白纸,但却保留着一种原始的神圣感。

  当时的布达拉宫前也有广场,可面积很小,而且高低不平;八廓街还是一条纯粹的转经道,两侧是低矮的石木结构房屋,一楼开着些卖宗教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的小店。这是老城的招牌形象。市区并不大,就那么几条不平整的公路连接着,出租车、公交车也少,交通不便。当然构成这座城市的不仅是这些,还有她的空间量度、厚重历史以及人文精神。每当我放眼打量街巷,就像翻阅写满字的纸页:城市告诉我所有应该思索的东西,这是我从行走中体会到的。

  1995年,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布达拉宫广场扩建,成为拉萨市的地标性公共空间,兼具文化、集会和观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整体风貌。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在快速向周边扩展。连队门前的那条沙石路也早已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

  1999年,我认识了在区人社厅就业局上班的爱人。当时她们单位上班的地方就几间陈旧、低矮的房子,连职工的住房都没法保障。后来的几年,一幢崭新的办公楼、住宿楼矗立在夺底路上。一切都向前和向上运动着,轻盈地飞起,并在空中画出长线。

  时间来到2006年7月1日,一列火车像一种距离的辩证法,从中国速度中穿越而来,并从拉萨河大桥上横穿而过。一夜之间,拉萨的街头多了许多拖着行李箱的游客。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八廓街上的商铺也渐渐多了起来,而且成了“必打卡”景点。大昭寺广场上,举着自拍杆的游客比转经的信徒还要多。传统藏式院落被改造成了精品酒店;老字号甜茶馆旁边开起了咖啡馆……

  我曾在一些景点与游客聊天,他们认为旅行是一面透射镜,既可以照见自己所拥有和认识的事物是何等的少,也可以照见自己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来西藏,或者来拉萨就是这样一种深刻的体验。所以有些游客一来再来。

  随着城市的发展,拉萨河两岸的变迁最为明显。以至于她的每一滴水珠,每一片滩涂都被附加了很多的象征意义。曾经荒芜的河滩上建起了滨河公园,每到傍晚,穿着各式服装的人们在这里散步、跳锅庄。有藏族老人摇着转经筒缓步而行,也有内地来的年轻人在健身器材上挥汗如雨。夏夜,广场上会响起音乐,藏族阿妈们和汉族姑娘一起跳着改良版的广场舞,藏袍与牛仔裤在暮色中旋转出奇妙的和谐。

  在拉萨当兵的二十多年来,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原来四周光秃秃的山坡上已种下树木;高速公路正沿着河两岸延伸,过去开车到贡嘎机场要一个多小时,“两桥一隧”通车后,时间缩短了三十分钟;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也从拉萨河上跨越而过;城市供暖、地下管网等工程,更是将拉萨建设得温暖、舒适……

  但拉萨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最深刻的变迁与最恒久的传统总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在每个观念和每条路线的转折点之间,总能让人唤起许多回忆。于是,世界上来过这里的人都把拉萨印刻在记忆里。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