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西藏阿里,一位身着白大褂的藏医,三十多年如一日,穿梭在门诊、牧区与讲堂之间。他是阿里地区政协委员、地区藏医院医生、普兰岗底斯分院院长普布坚参。他以医者仁心守护健康,以学者恒心传承文化,以委员初心履职尽责,成为雪域高原上一面鲜亮的旗帜。
1993年之前,年轻的普布坚参怀着对藏医药的浓厚兴趣,踏上藏医求学之路。“那时天不亮就要起床辨认药材,深夜还在背诵医典,”他回忆道,“老师常说,学医先修德,治病先治心。”这段艰苦而宝贵的学习经历为普布坚参打下了坚实的藏医药学基础。
1993年5月,普布坚参进入阿里地区藏医院,正式开启藏医生涯。一年后,这位年轻的医者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当时很多村子不通路,骑马、骑摩托车是常事,有时出诊一趟就要好几天。”普布坚参回忆道。
1994年至1999年,五年间,普布坚参背着药箱走遍了阿里地区的山山水水。“最远的一次,骑马走了三天才赶到牧民帐篷,”他说,“那位老人高烧不退,当我帮他退烧后,全家人终于露出了笑容。”他的足迹遍布阿里地区30多个乡镇,诊治患者超万人次。
1999年4月,普布坚参担任阿里岗底斯藏医学校门诊负责人。2016年5月,该门诊升级为西藏阿里地区藏医院普兰岗底斯分院,普布坚参被任命为分院院长。
“当时分院只有几间土坯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医疗设备简陋,医护人员短缺。”普布坚参回忆分院成立初期的艰难。他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改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狠抓医疗质量和人才培养。在他的带领下,分院取得了多项创造性的成果,填补了阿里地区藏医制剂领域的空白。
2017年,普布坚参被选为政协第十一届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委员。
“政协委员不是荣誉,而是责任。”普布坚参说。在履职道路上,他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阿里地区的发展需求,深入调研,先后提交了10件提案,其中《关于加强偏远地区藏医药人才培养的建议》《关于加大对藏医文化传承保护力度的建议》等提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不仅如此,普布坚参还积极参与文史资料编纂工作,他先后参与了《阿里婚俗民歌》《藏医院藏历》等15本文史资料书籍的收集编纂工作。“这些著作是阿里文化的根脉,再不抢救性整理就可能永远消失。”普布坚参语气坚定。
对于未来,普布坚参有着清晰的规划:“我希望建设一个集医疗、科研、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现代化藏医中心,让藏医药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青藏高原的蓝天下,普布坚参依然忙碌着。他是妙手回春的藏医专家,是深入调研的政协委员,是文化传承的学者,虽然多重身份,但同一初心——服务人民,奉献高原。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