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展厅内,一幅《民族团结石榴图》掐丝珐琅画前始终人头攒动。金丝勾勒的石榴果实饱满,藏式吉祥纹样与汉族云纹交织,珐琅釉料在灯光下折射出绚丽光彩。这幅出自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师生之手的作品,不仅让无数的异国观众驻足赞叹,更成为西藏文化与世界对话的“无声使者”。从北京的职业教育非遗成果展,到马来西亚马六甲的海丝文创联展,再到大阪世博会的国际舞台,这所位于雪域江南的职业院校,正以非遗传承为笔、职业教育为纸,书写着西藏文化“破圈”出海的动人篇章。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展厅。
匠心育人:构建非遗传承的“林芝范式”
在林芝职校的“藏韵金丝”工作室里,90后教师李锦惠正手把手指导学生弯折金丝。“掐丝时力道要稳,每一根铜丝的角度都要贴合藏式纹样的韵律。”她手中的镊子轻盈翻飞,细如发丝的铜丝逐渐勾勒出雪莲花的轮廓。这位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自2016年扎根高原以来,已带领学生创作近千件掐丝珐琅作品,其中多件斩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
林芝职校的非遗育人之路,始于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作为西藏职业教育领域的标杆院校,该校早在2018年便确立“党建引领+非遗传承+创新创业+文化育人”的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全流程。学校组建8个非遗学生社团,配套专项经费打造掐丝珐琅、藏香制作、唐卡绘画等实训工坊,建立包含百部技艺视频的数字化资源库,让古老非遗在校园里实现“活态传承”。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要让它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李锦惠的教学理念,折射出学校非遗育人的创新思路。该校创新推出“三维协同”推进机制:在师资上,组建“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企业导师”的跨界团队,邀请西藏级非遗传承人定期驻校授课;在课程上,开发《藏式纹样中的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等特色课程,形成“传承技艺+创新设计”双主题教学结构;在实践上,推行“基础教学-创新开发-商业化应用”三阶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将技艺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
这种系统化的育人模式,让学生在掌握技艺的同时,更读懂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参展大阪世博会的学生索朗旺堆,在制作《高原春色》珐琅画时,特意融入雅鲁藏布江的曲线元素。“李老师告诉我们,每一笔创作都要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如今,这位来自林芝本地的藏族小伙子,已能独立完成复杂的掐丝珐琅作品,他的心愿是“让更多人通过我的作品看见西藏的美”。
.jpg)
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
文化交融:从校园作品到国际名片
2024年10月,马来西亚马六甲国际郑和研究院内,一场特殊的文化对话正在上演。林芝职校选送的《掐丝珐琅吉祥八宝杯垫》刚一亮相,便吸引了当地传统工艺师的目光。“这些藏式八宝纹样与我们的娘惹文化纹样竟有相通之处!”国际郑和研究院院长张瑞发博士驻足良久,忍不住用中文赞叹。此次海丝文创联展恰逢中马建交50周年,该校作品作为西藏唯一代表,与100多件海丝文化作品共同展出,成为粤藏援藏合作的文化亮点。
这并非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非遗作品首次“出圈”。早在2024年9月,该校《民族团结石榴图》便在北京举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非遗成果展上惊艳亮相,得到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的高度评价:“为职业教育服务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西藏样本’。”同年11月,学校作品在林芝档案文创大赛中斩获二、三等奖,多件文创产品进入校企合作落地阶段。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学校对文化交融的深度探索。在林芝职校的非遗课堂上,“融合”是不变的关键词:唐卡绘画中融入现代审美,在藏香配方里调整香料比例以适应国际受众,掐丝珐琅作品中巧妙结合多民族吉祥符号。民族美术专业组组长李锦惠带领团队研发的“藏窗·光影镂空”挂饰,将藏式建筑的窗棂纹样与现代光影技术结合,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文化没有国界,好的作品能跨越语言障碍。”副校长陈炳炎至今记得大阪世博会期间的暖心场景:一位日本老太太在藏式合香展台前停留许久,反复闻嗅柏木与雪莲花混合的香气,最后用手势比划着购买了10份香品。“她指着香瓶上的八吉祥图案,又指着自己胸前的文玩念珠,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文化的共鸣如此奇妙。”据统计,该校展区在展会期间累计接待各国观众超万人次,《藏式吉祥八宝》《布达拉宫》等作品被多家国际机构收藏。
.jpg)
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藏韵金丝掐丝珐琅画”应邀参加职业教育优秀非遗教学成果展。
产教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在林芝市巴宜区的桃花节上,林芝职校学生的非遗体验摊位前总是排起长队。游客们亲手参与掐丝、研粉,在互动中感受藏地文化的魅力。“我们不仅要培养非遗传承人,更要让非遗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金钥匙’。”学校党委副书记徐久峰介绍,近年来该校依托非遗技艺,已累计培训农牧民1900人次,帮助30余名毕业生开设手工作坊,带动近百人就业。
学校牵头成立的林芝市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如今已汇聚73家成员单位,涵盖18所区内外院校和55家企业。在产教融合基地里,喜唛厨房、零点广告等6家企业入驻,学生们在这里实现“学习-实践-就业”无缝衔接。2024年,学校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共建“非遗创新实验室”,推动藏地非遗与现代设计、电商运营深度融合,首批开发的20款文创产品上线首月便销售额破百万。
藏族姑娘赤列白姆是学校2022届毕业生,如今在林芝市区经营着一家非遗文创小店。“上学时参与制作的《吉祥八宝杯垫》,现在成了店里的畅销品。”她的小店不仅售卖掐丝珐琅、藏香等产品,还定期举办非遗体验课程,吸引了大量游客。“很多顾客说,通过我的作品,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西藏。”赤列白姆的创业故事,正是学校“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理念的生动写照。
薪火相传:让西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站在大阪世博会的领奖台上,李锦惠接过国际展览局颁发的“文化交流贡献奖”,心中百感交集。“这不仅是对我们作品的认可,更是对西藏文化的肯定。”她想起参展前,学生们为了完善作品,连续一个月每天加班到深夜。“索朗旺堆为了调整珐琅釉料的颜色,反复试验了20多次;次仁卓玛在绘制唐卡时,特意加入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标元素。”
如今,林芝职校的非遗传承之路越走越宽。学校已在“十四五”期间投入2.3亿元,扩建非遗实训基地,新增绒花制作、藏式泥塑等专业方向;与西藏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开展“3+3”中高职贯通培养,打通非遗人才培养的上升通道;通过线上展览、文化交流等形式,持续扩大藏地非遗的国际影响力。
“未来,我们要让更多雪域儿女带着非遗技艺走向世界。”徐久峰望着校园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语气坚定。在教学楼的墙上,一行标语格外醒目:“以非遗技艺传承民族文化,以职业教育助力文化强国。”这里的师生们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当古老非遗遇上现代职教,当藏地文化拥抱广阔世界,便能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璀璨光芒。
从林芝的群山到国际的舞台,从课堂的实训到市场的检验,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正以独特的“非遗+职教”模式,为藏地文化传承与发展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正如那幅《民族团结石榴图》所寓意的,各民族文化如同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在交流互鉴中共同书写中华文化的辉煌篇章。而这所高原职校的故事,也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赋能文化传承、助力文化“走出去”的生动缩影。
图由林芝市职业技术学校提供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