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西藏与内地经济、文化、人员双向交流。这一重要论述,为西藏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必须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个关键变量,以优质内容为抓手,让互联网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云端高地”。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首先要讲好西藏的历史故事,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从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到元朝设立宣政院,清朝册封达赖、班禅,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西藏与祖国内地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然而,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企图割裂这段历史,制造民族隔阂。对此,网络内容建设必须主动发声、正本清源,可以通过制作系列短视频、图文专题、互动H5等,生动讲述“茶马古道”上的商贸往来、“唐蕃会盟碑”背后的和平誓言等,用真实的历史细节打破偏见与误解。还可以通过“让文物发声、让历史说话”的做法,用数字化手段还原各族工匠修建布达拉宫的场景、再现“两路”建设中的军民同心、展示历代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文献档案,使各族群众在指尖滑动间就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厚底蕴。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要大力宣传西藏的发展成就,增强民族团结的现实感知。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和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2024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54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578元。人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初期的35.5岁提高到72.5岁。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感人至深的奋斗故事,是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建家园的生动写照。然而,外界对西藏的认知仍存在不少刻板印象,甚至有别有用心的人刻意抹黑。这就需要我们用鲜活的网络内容打破信息壁垒,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可充分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展示西藏的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园、现代化医院、智慧校园、边境小康村的建设成果,特别是全国对口援藏30年来的系列成就,生动诠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要创新开展“五史”宣传教育,筑牢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网络空间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可以打造“云上党史馆”,将西藏的红色遗址如谭冠三纪念园、孔繁森纪念馆、江孜抗英遗址等进行3D数字化呈现,用户足不出户就能“走进”历史现场。要将“五史”教育、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制作系列动画短片,用通俗语言解读《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民主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等,将康马县乃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玉麦乡爱国守边先进事迹展馆及桑杰曲巴旧居等实体场馆“搬上云端”,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接受沉浸式爱国主义教育,让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打造民族团结的数字家园。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而民族团结的核心也是连接——心灵的连接、情感的连接、文化的连接。要利用网络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推动西藏与区外经济、文化、人员的双向交流。一方面,搭建“云上西藏非遗”“云端过节”等线上民族文化展示平台,让藏戏、唐卡、格萨尔史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高原,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对口支援省市的线上研学活动,让西藏的青少年与区外学生“同上一堂课”“共读一本书”,让西藏与区外的交流从“面对面”延伸到“屏对屏”。还可以开发“民族团结一家亲”社交小程序,鼓励不同民族的用户结对子、交朋友,分享生活点滴、互学语言文字。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是推进西藏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的重要抓手。只要我们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提升传播效能,就一定能让互联网成为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强大引擎,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注入源源不断的网络正能量。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9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