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个边境县164所小学科技馆年内建成

西藏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大幅提升,科普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2025-10-21 09:40:21来源:西藏商报作者:张雪芳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10月20日,“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主题第二十五场新闻发布会召开,介绍了60年来全区科普事业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西藏科普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为西藏各族群众科学素质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西藏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红伟在发布会介绍,西藏科普工作始于西藏和平解放后,从最初仅在城镇设立简易科普宣传栏,到今天建成覆盖全区、功能完备的科普设施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区已建成1座自治区自然科学博物馆,流动科技馆展品14套,实现地市全覆盖;农村中小学科技馆300余座,实现县域全覆盖;科普大篷车86辆,实现区、市、县科协系统全覆盖;建成4个智慧科普社区、3个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基本建成以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中小学科技馆、社区科技馆为主体的现代科普场馆服务体系,特别是在边境地区和基层县、乡,科普设施已实现全覆盖,21个边境县的164所小学科技馆将于2025年全部建成,有效打通了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之初,西藏公民科学素质基础极为薄弱。经过60年不懈努力,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系统推进,全区公民科学素质比例从2010年的0.10%提升至2023年的7.60%,增幅超过75倍。其中,18—39岁青少年和农牧民群体科学素质水平显著提高,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日益浓厚。

  针对不同群体,西藏科协开展精准科普。面向青少年,组织开展“天宫课堂”“高校科学营”“科技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参与师生超过5万人次;面向农牧民,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仅“十四五”期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超100场,培训人员超20万人次,助力乡村振兴与农牧民增收致富;面向老年人、干部职工等群体,持续开展健康讲座等活动,实现科普服务人群全覆盖。自1990年以来,在重要时间节点,持续打造出“全国科普月”“科技活动周”等一系列活动品牌。“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超4500场,发放科普资料超36万册,受益群众超100万人次,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科普、共享科普的良好局面。目前,我区已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5个、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39个,创建科普寺庙活动站26个、科普宣传长廊7个,建立并奖补农牧区科普示范基地150个、科普示范社区46个,凝聚起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强大合力。

  从1979年《西藏科技报》创刊,到今天构建起“报、台、网、微、端”一体化的全媒体科普传播体系,实现了科普内容传播能力的大幅提升。目前,《西藏科技报》发行范围已覆盖至全区所有乡镇,汉文版、藏文版出版近3000期。开发制作科普宣传品18个种类2.4万件,编译制作藏汉双语科普图书8种12.4万册,设计制作藏汉双语科普挂图1万套。西藏科协与西藏广播电视台合作,制播专题科普电视栏目《科普西藏》,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2期,双语广播节目160期。开发制作藏汉双语科普资源包,向基层村居发放4000个科普电视盒子并将推送内容做成资源包分发,每年推送科普信息72次600余条。创建“科普中国·西藏”藏汉双语微信公众号传播平台,推动“科普中国”优质科普资源落地应用,年点击量达21万余次。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出版40余种70万册科普读物,创作藏汉双语科教片474部,其中8部登陆央视《农广天地》,19部通过西藏平台播出,累计覆盖1597.2万人次,科普信息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在答记者问环节,西藏自治区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晓明表示,西藏地域辽阔,相对于城市和腹心地区而言,农牧区和边境地区的交通较为不便,西藏科协始终将信息化、数字化作为破解科普“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关键抓手,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科普传播体系,让科学知识跨越山海触达基层群众。通过打造本土化数字科普平台,丰富线上科普活动形式,强化新媒体传播矩阵等方面推进建设,信息化科普不仅大幅扩大了覆盖范围,更显著提升了科普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更重要的是,数字化手段让科普突破了地域限制,比如阿里、那曲等偏远地区的青少年,通过“云端科普研学”活动,首次接触到天文观测、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激发了科学探索兴趣,为提升边境地区和农牧区公民科学素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60年来,西藏科学普及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展望未来,西藏科协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为抓手,持续构建现代化科普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更大贡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