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西藏博物馆获悉,为进一步加强馆藏文物保护与管理,提升文物数字化与规范化水平,西藏博物馆从今年2月起全面启动可移动文物建档工作,统筹多部门人员组建专职建档小组,明确分工与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陶瓷类文物建档工作。
在历时七个月的文物建档工作中,建档小组严格遵循《全国博物馆藏品档案规范》及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十四项”指标要求,对每件文物的名称、时代、质地、尺寸、重量、器型、纹饰、款识、完残状况等基础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已完成1441件(套)陶瓷类文物信息采集与数字化归档,建立了翔实的数字化档案,并完成了高精度影像信息采集与标准化处理。期间,还邀请陶瓷研究领域专家参与指导,对部分疑难文物的年代鉴定、特征描述进行了现场论证和确认,确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与学术严谨性,全程把控建档质量。
经初步鉴定,此次建档文物中一级文物45件(套)、二级文物162件(套)、三级文物382件(套)。同时还新发现一批时间跨度涵盖宋、元、明、清及近现代多个时期的珍贵瓷器,如宋代的青白瓷雁衔芦纹斗笠碗、绿釉篦划水波纹瓷枕,元代的白釉暗刻卷草八宝纹高足碗、冬青釉缠枝菊纹盘,明永乐翠青釉暗刻缠枝莲纹高足碗、德化窑白釉高足碗、清雍正青花海水龙纹长颈盘口瓶等。据统计,西藏博物馆已在“三普”期间完成2434件瓷器建档,结合此次陶瓷类文物建档,馆藏陶瓷总量达到了3875件(套)。
下一步,西藏博物馆将依托建档成果,组织力量对新发现的重点瓷器进行更深入的专项研究,并依据建档信息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性保护方案。同时,计划编纂出版馆藏瓷器图录,系统梳理馆藏精品,系统展示文物历史背景、艺术特色与科研价值,展现瓷器背后的文化交流脉络。陶瓷类文物建档工作的顺利完成,标志着西藏博物馆在文物管理专业化、数字化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未来,西藏博物馆将继续总结经验,秉持“全面摸底、精准记录、科学分类、数字赋能”的原则,建立标准化档案数据库,有序开展其他门类文物的系统性建档工作,为文物研究、展示利用、保护修复及文化传承提供坚实数据支撑,助力提升博物馆文物管理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