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高原屏障——乃朗谷的雪豹与它的守护者们

2025-10-13 10:13:09来源:西藏商报作者:孙芮茸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2024年10月底,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有一位叫“拉姆”的妈妈刷屏网络——她并非人类母亲,而是一只生活在乃朗谷自然保护小区的雪豹。三年里,这位雪豹妈妈先后诞下并养大了五只幼崽,以无畏与坚韧在高原峡谷续写生命的奇迹。镜头背后,是一支由专家、志愿者和当地群众组成的守护团队,他们用专业与赤诚,为“拉姆”一家保驾护航,也让这份野性温情跨越雪山,抵达人心。


雪豹拉姆。

  勘察牧户熊害,偶遇“悬案”

  一天,南巴村的村民在群里报告,有几户牧民的夏季牧场临时住所遭受了熊害。堆龙德庆区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通知了记者,次日便和堆龙德庆区林业和草原局的工作人员迅速组织了巡护员和村民,一同驱车上山进行查看。

  在南巴村监督主任顿珠次仁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抵达了第一户牧民的夏季牧场临时住所。乃朗谷的海拔在3500米以上,这里的生境主要包括高山祼岩、高山草甸、高山灌木丛以及山地针叶林缘等四种类型。对于雪豹而言,悬崖峭壁和山脊线是它们休息与隐蔽的绝佳场所。它们通常会利用岩石地形和灌木丛植被进行隐蔽,巧妙地跟踪猎物,并采取伏击或偷袭的方式进行捕猎。

  大家仔细地勘察了牧户家门上的掌印,在房间内发现了被熊抓坏的锅具和塑料桶。在院子里,还发现了疑似熊的足迹。对现场证据一一进行了拍照取证后,一行人又急忙赶往另一条沟,据说那边有三四户牧民也遭遇了熊害。

  路上,高原兔在车子正前方不远处蹦蹦跳跳,还回过头来看看车子,仿佛在为大家引路,再远处有三四只岩羊闲庭漫步。而雪豹却始终不见踪影,后来工作人员告知,雪豹多在夜间活动,尤其在晨昏时刻最为活跃,进行捕猎活动,白天很难见到雪豹。

  到达第二个勘察点,牧民们都搬去山下了,几个临时住房都大门紧闭。周围是陡峭山崖与深谷,稍远处则是高山岩壁,是雪豹休息与隐蔽的绝佳之处。和屋主联系过并得到允许后,有人十分麻利地翻墙进这家牧户屋里取出锅来,有的人到牧民家墙上抱了几块压得紧实的牛粪砖在一块平地搭起了简易炉子,有人则去附近结冰的小溪里打水。这条小溪为雪豹的猎物们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也间接支持了雪豹的生存需求。

  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李义旺准备在一处被多次报告有熊出没的地方布设红外相机,因为这里极有可能是熊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布设红外相机不仅需要精心选择位置,还要考虑多种因素以确保相机能够有效工作,从而更好地监测和保护雪豹及其他野生动物,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由于布设和勘察需要待一段时间,工作人员们打算就地煮茶,吃点东西补充能量。这是外出巡护的常态,有时巡护工作持续一整天,大家会带上一些干粮。藏族巡护员则会贴心地带上茶,这不仅是为了补充体力,更是为了在艰苦的野外环境中增添一丝温暖和舒适。

  等待茶煮开的时间,大家又分头进行了一番勘察。在顿珠次仁的引导下,一行人来到一个牧户家的院墙外,他指着一头被拴在院内一隅的半大小牛告诉大家,有牧民猜测这头小牛被雪豹咬伤了腿,所以暂时让它在这养伤,当天准备把它用皮卡车运下山。说罢,几个牧民合力把小牛“搬”上车,大家趁机查看起了小牛的伤口,果然有血渍。“无法确定是否是雪豹咬的,实际上,雪豹很少攻击牲畜,更可能是狼等野兽。”工作人员说。


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李义旺教当地农牧民架设红外相机。

  “外来”的守护者

  李义旺介绍,自2021年开始,乃朗寺与北京大学等高校、机构合作,在乃朗谷范围内开展野生动植物调查。2022年3月,首次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雪豹。次年3月,堆龙德庆区自然资源局牵头成立“堆龙德庆区乃朗谷自然保护小区”。同年5月,“堆龙德庆区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民政局注册成立。短短两三年时间,雪豹栖息地、自然保护小区和保护中心相继成立并开展切实有效的保护行动,为高原生态保护开创了全新模式。

  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贯彻了自然保护小区的概念,构建社区共建共管模式。这一点体现在乃朗谷的重要力量——巡护员上。10名巡护员是从乃朗谷所在的两个行政村下的七个自然组中精心选出的。李义旺告诉记者:“在招募巡护员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女性的比例,在招募的十名巡护员中,女性就占了两名。”

  这些巡护员负责执行红外相机监测任务,包括红外相机布设和每三个月一次的回收数据。雪豹妈妈拉姆的踪迹就是通过这些红外相机收集到的。李义旺解释说,巡护员们不仅负责维护他们所在区域或附近的相机,还要定期向中心反馈相机的情况,比如相机是否损坏,拍到了什么内容。此外,他们还会参与到防熊工作中,带领团队勘察哪些牧户遭遇了熊害或存在威胁。另外,还有联合执法部门开展反盗猎巡护工作。“他们平时在放牧的过程中遇到野生动物,也会积极在巡护员群里报告,包括在哪里看见的,多高的海拔,巡护员会在专门的奥维地图上面打上点位,有利于了解乃朗谷内野生动物的分布状况。”李义旺补充道。

  为了让巡护员们更好地了解家乡的一草一木,以及共同生存在这个区域的动物习性,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会专门组织相关培训,每月至少一次,培训内容包括监测巡护技术、红外相机技术以及野生动物的汉藏名识别辨认等。除了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中心还着力于社区宣教。李义旺表示,他们的宣教不仅针对巡护员,还面向全体村民。比如他们在那嘎和南巴两个主要的行政村开展的相关工作,就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介绍乃朗谷内的动植物知识,并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建设和美、绿色的乃朗谷。

  作为一个外来者,李义旺深知自己也许有一天会离开:“我给他们培训的时候,我就会说,我们这些人可能不会在这待一辈子,可能会走的,但是这是你们自己的家乡,我们把这些知识或者技能教给你们,会更好地保护这片土地。”


小朋友们在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李义旺的带领下了解雪豹生存环境。

  社区参与,村民变身巡护员

  社区的参与是雪豹保护成功的关键环节。在保护工作中,社区选拔出来的巡护员扮演了重要角色。年轻的索朗旺堆是南巴村仲堆组的成员,也是工作中最积极的参与者之一。

  索朗旺堆的家庭情况颇为特殊,家中只有他一个男孩。因此,他必须肩负起照顾父母的重任,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外出打工。索朗旺堆并未因此气馁,他不仅学会了驾驶货车和操作挖掘机,而且凭借自己踏实努力的作风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还担任过小组长。在索朗旺堆看来,成为巡护员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使命。当地居民视雪豹为重要的保护动物,对其栖息地采取了坚定的保护态度。因此,对于索朗旺堆而言,巡护员的工作再合适不过了。

  因为年轻好学、汉语流利,索朗旺堆承担起沟通和协调的工作。李义旺说:“在所有的巡护员中,索朗旺堆的积极性非常高,每次任务都完成得特别出色。他对设备和地图的使用,以及对他家乡的了解,常常超出我们的预期。”

  目前为止,在专业人员和社区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乃朗谷拍摄或目击到77种陆生野生动物,包括哺乳类和鸟类等。作为全球关注的旗舰物种,雪豹的稳定且可繁育的种群表明乃朗谷拥有高质量的生态系统。目前,野外拍摄到物种多样性逐步增加,从捕食者如狼、猞猁、棕熊到猎物如岩羊、旱獭都是镜头里的常客,表明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得到了维持甚至改善。然而,盗猎行为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

  为此,保护中心在南巴村组织过多次反盗猎行动。“村民推测可能还会有人放置猎套。牧户都已搬迁下来了,冬季是盗猎高发季节。”李义旺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组织下,曾经两周内在同一区域的两次排查共清除了18个猎套。这表明乃朗谷的生态保护工作仍面临着非法盗猎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盗挖盗采、流浪狗野化、垃圾管理等挑战和问题。面对这些困难,需要更多的力量来共同应对。

  雪豹的保护工作不仅仅是关于野生动物的生存,它还关乎着这片土地上每一个生命的未来。社区的积极参与和巡护员的热情奉献,使得雪豹保护工作得以持续并取得成效。

  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正是这些“外来”的守护者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巡护员们,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本版图片由乃朗生态文化保护中心提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