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日喀则工农业总产值7484万元,农牧业产值0.74亿元,工业产值0.01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6.5万元;到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464.3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47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9.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8亿元……
60年辉煌成就,凝聚成一组组铿锵有力的闪亮数据,镌刻着一步步跨越发展的坚实足迹。
珠峰巍巍,记录六十年峥嵘岁月;年楚滔滔,见证一甲子沧桑巨变。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通过各族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砥砺奋进,日喀则正以崭新姿态挺立于珠峰脚下、年楚河畔。
产业经济:从“青稞之乡”到“全面开花”
青稞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日喀则作为全区农业大市,被誉为“西藏粮仓”“世界青稞之乡”。
自治区成立之初,日喀则农业生产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到2024年,日喀则市青稞产量已经达到约42.5万吨,占全区总产量的50%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西藏粮仓”;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6.6亿元,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达到37家。
60年来,日喀则市通过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提升三产,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助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立农为农兴农,农牧业实现现代化转型——
在桑珠孜区东嘎乡色定村,以前全村壮劳力要花费半个月才能耕完的坡地,现在一个人驾着农业机械几天就能翻一遍;
在日喀则市青稞产业大数据中心,青稞种子田的生长曲线、种子的溯源路径、救灾备荒粮的储备动态等各种数据在屏幕上跃动;
在西藏稞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条青稞谷物专用生产线可年产超过1.3万吨精制青稞面粉和2.6万吨青稞烘焙预拌粉。
从“二牛抬杠”到机械作业,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农业,从饱腹口粮到延伸加工,60年来,日喀则市农牧业实现“蝶变”,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步步前行。
特别是近年来,日喀则市立足优势资源,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从岗巴羊、帕里牦牛到白朗蔬菜、南木林艾玛土豆,从“洛丹”糌粑系列到“康桑喜达”青稞曲奇饼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特色产品品牌不断涌现,推动全市农牧业实现现代化转型。
立足资源禀赋,多元特色产业齐头并进——
从珠峰之巅的皑皑白雪,到扎什伦布寺的庄严肃穆,再到雅鲁藏布江的滔滔江水,日喀则以“自然奇观+人文底蕴”的双重魅力,吸引着世界目光。2025年1至5月,日喀则市接待游客4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20.678亿元,文化产业产值达到8.19亿元。
日喀则市统筹推进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绿色工业等多元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了优势互补、链条完整、融合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年,日喀则市清洁能源业快速发展,完成清洁能源项目投资55亿元,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60万千瓦,并网电站发电量达到9.66亿千瓦时;绿色工业加快推进,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9.2亿元,绿色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0.13亿元;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接待游客1242.3万人次,旅游总花费70.7亿元;藏医药产业提质升级,藏药产值达到1.2亿元;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规上服务业营业额实现20.19亿元;边贸物流业稳步提升,口岸通关货重20.7万吨、货值76.8亿元……
从高原特色农牧业“一枝独秀”,到多元优势产业“全面开花”,60年来,日喀则市“产业革命”不断升级,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实现了区域经济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开放格局:从通道经济到枢纽经济
开放的地区最有活力,开放的经济最具竞争力。
日喀则市是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具有发展对外经济的基础和优势。经过60年发展,日喀则市以国际陆地港为核心枢纽,不断创新监管模式,联动樟木、吉隆、里孜等口岸推行“一体化通关”服务,全力打造面向南亚的开放高地,推动实现从传统边贸向国际物流枢纽的跨越。
——一条条通道畅通,基础设施跨越式升级。
旧西藏,日喀则境内仅有骡马驿道;1955年,羊八井至日喀则公路开工修建,结束了日喀则没有公路的历史;2017年,日喀则机场至日喀则市专用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日喀则市公路发展步入了新阶段;如今,和平机场、定日机场通航,拉日铁路通车,G219横向沿边大通道贯通,G4218雅安至叶城国家高速公路拉萨至日喀则段通车……
从“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到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60年来,日喀则市交通运输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快速发展、不断完善,为日喀则不断推进高水平开放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一座座口岸崛起,开放平台系统化完善。
蜿蜒公路上,满载出口货物的车辆有序候检;口岸国门下,出入境货车不断往来穿梭……当下,樟木口岸迎来出入境客流高峰。
记者从聂拉木海关了解到,樟木口岸已从十年前尼泊尔“4·25”大地震后的停滞状态逐步恢复发展为外联内畅贸易“黄金通道”。截至2025年5月,十年来累计监管进出口贸易量达22.76万吨、贸易值达57.76亿元,进出境人员57万余人次。
日喀则是西藏拥有口岸最多的城市,也是中尼、中印等国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日喀则市坚持以国际陆地港为引领,以吉隆“两区”为重点,以口岸为依托,以边贸互市为补充,大力推进开放平台体系建设和功能布局优化,促进高水平开放的能级提升。
——一项项业务落地,通关效率大幅度提升。
2025年6月底,一批重达3.36吨、货值5.43万元的西藏本土旺达青稞产品,在日喀则国际陆地港出口查验场完成通关手续,顺利发往海外市场。
近年来,日喀则市充分发挥国际陆地港区位优势,通过优化监管流程、积极推行“陆港申报、口岸直通、一箱到底”监管模式,有效压缩企业通关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推动区域外贸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高原特色产品“出海”搭建高效新通道。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赋予日喀则“区域副中心城市和面向南亚开放的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寄予“打造日喀则国际陆地港”的更高期望。“十四五”以来,日喀则市不断提升开放水平、规模、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口岸开放功能不断完善,贸易规模水平迈上新台阶,高水平开放迈出坚实步伐。今年上半年,日喀则进出口值达17.8亿元,占全区外贸总值的41%。
民生福祉:从温饱不足到殷实幸福
“我们今天能够搬进这崭新、漂亮、安全的新房子,是党中央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送给我们最珍贵、最深情的礼物。”在2025年8月15日举行的定日6.8级地震灾后重建民房首批入住仪式上,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村委会主任尼玛次仁激动地说。当日,首批2578户12139名群众搬入新家,开启幸福美好新生活。
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日喀则市高度重视、迅速部署,党政军警民齐上阵、东西南北中同行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有序进行,一座座更加安全、美丽的新村正在崛起。
“政府把供暖工程当作民生大事来抓,我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现在冬天再也不用担心寒冷了。”桑珠孜区居民扎西高兴地说。近年来,日喀则市全力推进高海拔县城清洁能源供暖工程,已有8个高海拔县城实施集中供暖工程。
从燃烧牛粪、电暖气取暖到清洁能源集中供暖,取暖方式的几度变迁,正是日喀则市致力于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更是60年来全市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生动体现。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围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美丽日喀则建设深化拓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9.7%,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保持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土壤环境持续保持稳定。
走进桑珠孜区曲美乡拉贵村,足球篮球场、公共浴室、便民服务站、沿街商业用房、幼儿园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农牧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大为改善。“现在村里又干净又整洁,就连家里面也跟着变得干净起来。”拉贵村村民尼玛仓木决看着自家院子里干净平整的水泥路面高兴地说。
近年来,日喀则市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美丽”与“宜居”并举,将“千万工程”经验与高原特色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乡村硬件改善与软件升级,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一桩桩一件件实事,让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实打实的温暖。60年来,日喀则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惠民富民政策,致力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民生福祉持续攀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日喀则市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开放平台、特色产业、营商环境、交流合作和能力本领“六大提升行动”,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真正把开放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珠峰之乡、雅江之源,一个更加发展和开放的日喀则正大踏步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