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雪域高原正以日新月异的姿态展现发展活力。从拉萨街头林立的文创店铺到深入乡村的咨询调研,从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传承到政策红利催生的创业热潮,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次变化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而藏族姑娘卓玛的故事,正是高原儿女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
卓玛
西藏他喜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得2019年度西藏自治区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春日的拉萨城沐浴在暖阳中,几缕云絮轻悬于布达拉宫金顶之上。一群访客的脚步,停在了西藏他喜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门前。
公司创始人卓玛快步走到大家面前,主动伸出了手。“你好,我叫卓玛,是他喜的创始人。”她自信而简洁地介绍着自己的公司:“其实我们是一家具有平台属性的公司,通过咨询业务,顺便为当地文化产品搭建产销合一的平台。做这事需要情怀,恰好我就是有情怀的人,愿意带着一帮刚毕业的大学生做这件事。”
卓玛在地毯厂做现场咨询。
情怀是支持卓玛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动力。这位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的藏族姑娘,当初顶着舆论压力“逆势生长”:毕业后进入北京某私企工作,待公司上市后又回到西藏创业。她说:“西藏是我的家乡,无论走到哪,高原的烈风总呼唤着我回家。”
“你简直就是不务正业”
卓玛的前半段人生一直顺风顺水。
2003年,卓玛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成为“天之骄子”。毕业后的她加入了北京一家藏药企业。
然而,就是毕业后的这个决定,让她第一次被亲友质疑。
因为出身名校,卓玛的同学“要不去当了公务员,要不就去大型律师事务所当起了律师”,就连同是北大毕业的姐姐,也进了药监局工作。而卓玛选择的,是一家位于北京的藏药领域中等规模公司。她说:“当时目的很单纯,我作为藏族姑娘,就是对藏药感兴趣,对藏族文化感兴趣。”
许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饭桌上,一位师兄对她说:
“你简直就是不务正业,浪费资源。”
卓玛赔笑说“师兄你真幽默”。之后,她整晚都没再笑过。
然而令她最难过的,是看着母亲因为自己,承受了周围亲戚朋友们的舆论压力。
“亲朋好友觉得我妈对我过于放纵了。”卓玛说,“很多家庭,家长会干涉孩子的选择,但我妈不会。”母亲并不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但她对卓玛的选择给予了充分尊重:“我女儿上的是全中国最好的学校,她的决定一定不是胡来。”回忆起这些,卓玛忍不住红了眼眶。
得到母亲的支持,卓玛不再有后顾之忧。
此后3年半当中,参与公司上市筹划工作的卓玛每天不是泡在文印室,就是在去往相关部门的路上。她作为公司核心部门的员工,亲眼看着公司成长为参天大树,变成上市公司。
那几年,卓玛每日忙得不可开交,仍觉得工作有意义。她时常对自己说:
“你是一条鱼,逆流才能向前。”
此后,卓玛主动要求调往公司的西藏分部,做起了人力资源的工作。身边的人再次对她的选择产生疑问:“公司内部认为IPO(上市)项目小组是核心部门,你为何忽然跑到西藏从零开始做人力工作?”卓玛说:“其实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并不复杂。我一直有回西藏工作的想法,我妈怀念着那片故土,从小就跟我说那里有多美丽。”
第一单生意“开门黑”
接触一个新的岗位并不容易。初回西藏,卓玛每天争分夺秒地学习人力资源的知识。有时候,做一张工资表就能让她忙到深夜,但她觉得在西藏工作的特有乐趣,远比困难多。
卓玛介绍说:“西藏与北京不一样,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不一样。”
初回到西藏,卓玛不仅是公司人事,也是知心大姐。有天晚上,公司保安忽然敲开卓玛房门,求她帮忙调解他与妻子的矛盾。“在北京待习惯的人可能特别不能理解这种事情,但在西藏待过一段时间就能理解。在这里我们不仅是同事,也是每天接触最多,并且可以信任的人。”卓玛说。
2012年,卓玛拒绝了老东家的百般挽留,加入一家国企传媒公司。同期,她身边的一位朋友开始劝她创业。
朋友说:“拉萨不比一线城市,许多小微企业找不到专业的咨询公司,薪酬体系、组织架构等专业问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非常不利于西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这个理由最终打动了卓玛。她决心将在北京上市公司学到的知识,用咨询公司的方式,反哺给西藏的小微企业。
2017年,36岁的卓玛开始创业,拉着一帮刚毕业的大学生,成立了他喜。公司开张后的第一单生意,就是为朋友的公司设计薪酬体系。
但等待卓玛的是“开门黑”。
“薪酬体系做出来后,我接到了朋友的电话,她劈头盖脸地质问我有没有调查过她公司的用人情况,做出来的方案完全不适合她的公司。”现在回忆起这些,卓玛仍觉得不好意思,“其实当时就是微调了一个国际通用模板做出来的方案,从没想过这套东西只适合成熟的大公司,不适合小微企业。”
好友的责怪让卓玛意识到,要做服务于西藏当地企业的咨询公司,不能只当写字楼里端着咖啡、踩着高跟鞋的“高级白领”,而是应该俯下身子,去调查、走访。
深入泥土的“田间调查者”
几年前,卓玛公司里来了一位北大的师弟。作为名校毕业生,他给同事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分享课。课上,师弟强调“一手数据”的重要性,给卓玛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在一线城市的咨询业界,调研和咨询由两群人完成。但是在西藏,“专业的调研公司比较难找,所以也要由咨询公司亲力亲为”。
正好那段时间,他喜接到了一个文明指数调研的项目。于是,卓玛带人深入农村,挨家挨户地问“你们平时每天刷几次牙?”“洗手用不用香皂?”等问题。有时候,她还会拿一瓶青稞酒,跟大爷大妈们边喝边聊。
正是在田间地头,卓玛发现了实地调研的魅力。“因为服务于小微企业,我们时常与农村的大爷大妈打交道,这需要我们换一套更接地气的语言体系。”
有一次,他喜接到任务,调研西藏人民对于数字人民币的接受度,卓玛公司的年轻人与大爷大妈们解释了好久什么叫“虚拟货币”,讲得自己口干舌燥,对方云里雾里。最后卓玛大手一挥,说道:“就是现在这个纸的100块钱,要换成电的,在手机电脑上用,你们觉得行不行?”这下大爷大妈们恍然大悟,连连摆手说:“那不行。还不如换成塑料的,这样洗衣服忘了掏出来时也不心疼了。”
“通过类似的基层调研,我彻底明白了在西藏做调研工作必须扎到泥土里去,甚至就连沟通都要用最接地气的办法。”卓玛说。
正在制作西藏手工艺品的大叔。
制作藏地羊毛围巾的女工。
此前,卓玛在一线调研过程中,结识了许多藏族女工,她们心灵手巧,能编织许多带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卓玛想让他喜与外界谈订单,再组织女工们生产手工艺品。
他喜员工向藏族女工解释,编织这些手工艺品就是传播藏族文化,女工们纷纷表示愿意配合。
许多经验,卓玛都是从田间地头得来的。
“这几年西藏的各项优惠政策明显比以前更多了,在政策的推动下,我们公司也尝试给许多西藏文化的文创产品提供产销平台,效果还不错。”卓玛说,“如今在拉萨市区,我们还开了一家线下店,专门出售当地农牧民手工制作的文创产品。”
如今,他喜公司的发展正进入快车道。卓玛认为,西藏的营商环境正变得越来越好。她说:“许多以前需要跑一个月的手续,如今一天就能办下来。政府跟企业之间的沟通也变得越来越高效了。”
卓玛亲身经历过一件事。2017年前后,西藏某领导视察企业,询问他们遇到的困难。她将“企业社保负担过重”的情况反映了上去。没想到两个月后,西藏当地针对企业社保的优惠政策就开始落实了,这让她喜出望外。
从北京回到西藏的这些年,卓玛说自己“感受最多的不是差距,而是不一样的美”。她觉得,在西藏创业是一件有意思而且有成就感的事。“在西藏创业,你要扎到泥土里去,才能感受到千年风霜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力量。”
拉萨河畔的晚风捎来青稞酒香,卓玛望着线下店里忙碌的藏族女工,指尖轻轻划过展架上新到的羊毛围巾。如今,她终于读懂母亲口中“美丽的故土”——这里不仅有千年文明的厚重,更有无数双手共同编织的、属于这个时代的璀璨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