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边疆治理的关键目标和价值引领,而在边疆治理的框架内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表达和铸牢路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重点环节。
一、树牢共同富裕意识,夯实边疆治理的物质基础
发展是各族人民增进认同的关键,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依据资源和条件构建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找准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增进各民族共同性的切入点。西藏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党中央的殷切关怀,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也凝结着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心血和汗水。对口支援西藏,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要继续深化对口支援、定点帮扶,扩大西藏与其他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互补性。还要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等政策优势,真正体现共同富裕的全面性,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充分利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拓宽城镇居民增收渠道,提高各族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各族人民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厚植爱国守边意识,汇聚边疆治理的精神动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最朴素的家国关系。“玉麦精神”是西藏各族人民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鲜明体现。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在学校、社区、单位等组织开展以“玉麦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知识竞赛等,激发各族群众爱国守边的情感。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播放相关纪录片、人物专访等,让更多的人知晓玉麦人的事迹和精神。另一方面,要把爱国守边精神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在西藏,各族群众都要将爱国守边精神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行职责。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入手,培养各族群众的家国情怀。
三、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守住边疆治理的生态保护底线
加强边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既是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边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选择。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生态文明意识,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融入村规民约、社会公约等制度规范中。要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绿色行动合力,促进治理体系从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转变。
四、强化守土固边意识,筑牢边疆安全的钢铁长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重大举措,进一步凸显了边疆民族地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国家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以来,西藏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建设,极大地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发展。在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西藏各族群众积极投身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筑起祖国西南边疆安全稳定的钢铁长城。要强化西藏各族群众守土固边意识,引导各族人民共同投身爱国护边行动中。建立党政军警民合力的联防联控机制,提升边防意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各族群众融入守土固边体系的主动性。
总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边疆治理,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的重要工作。西藏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新篇章。
(作者系昌都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