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医典》的科学性和医疗价值被世界认可——藏医药文化迈步走向国际视野

2025-08-07 13:49:35来源:西藏日报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2023年5月28日,《西藏日报》头版刊发消息《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消息指出,《四部医典》成书于8至12世纪,是藏医学奠基之作。文献全面反映了藏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对藏医学传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此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1546年木刻“扎塘版”、1640年木刻“达旦版”、1662年木刻“甘丹平措林版”、1892年木刻“药王山版”和1942年“金汁手抄本”五种版本的《四部医典》,为不同时期的校对和厘定版本。

  早在2014年,从自治区藏医院将珍藏的不同时期、五种版本《四部医典》申报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起,这部藏医药学最经典、最具影响力的传统医学典籍,便开启了它从民族走向世界的新征程。2015年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23年5月24日,在法国巴黎,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回首十年光阴,在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重视下,《四部医典》在聚光灯下每亮相一次,就为藏医药文化迎来一次高光时刻。

  事实上,回到生活本身,这部被誉为“百科全书”的巨著,跨越千百年,始终显现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它成为藏医药从业者的案头书,更是师承制下的基层藏医或身处高等院校的藏医学子必读经典。

  专家表示,《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藏医药学及其所承载的藏文化正迈步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对传播和践行藏医济世利众精神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藏医药学得到世界认可,标志着藏医药学理论和诊疗价值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得到广泛宣传。


四个不同版本的木刻版《四部医典》。自治区藏医院文献研究所提供

  “零质疑”通过评审:从民族经典到国际视野

  世界医史认为,医学实践伴随着人类活动而产生。可以说,索瓦日巴(即藏医药学)是藏族历史的另一种留存方式。

  将时间拉回到古代,索瓦日巴最初理论形成于古象雄时期。而这部藏医药学奠基著作《四部医典》又从何而来?

  公元8世纪,藏族医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出生在拉萨堆龙的一个藏医世家,自幼随父习医。成长时期,他在不断学习本民族医学知识的基础上,以广阔的胸襟和视野,积极向外探索学习其他民族先进的医学理论。

  后来,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用10年时间,以早期吐蕃医学为基础,吸收各方医学精华、研究及实践,著成名传千古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的母本,标志着藏医药学体系初步形成。

  此后400余年间,经过后世诸多藏医药学家补充和完善,最终由宇妥·萨玛云丹贡布完善定稿。据传,宇妥·萨玛云丹贡布是藏医学鼻祖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的第13代孙。

  历经4个世纪,以宇妥·宁玛云丹贡布为主,宇妥·萨玛云丹贡布等多位医学大家承前启后,一步步奠定了藏医学的理论基础,为藏医学成为今天祖国医学之瑰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介绍,《四部医典》以根本部、论说部、秘诀部、后续部四大篇章为骨架,涵盖了1616种病症的诊断与治疗,记载2258种方剂的配制与应用,堪称藏医药学的百科全书。

  自治区藏医院文献研究所专家德吉措姆说:“这是一部集藏医药实践与理论精华于一体的集大成者。”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德吉措姆自2014年起全程参与申报国家档案名录、亚太地区名录至世界记忆名录的全过程。作为申报项目专班组核心成员,她亲历了这部巨著是如何从“深闺高阁”走向外界,并渐渐走进国际视野的历程。

  “我们团队经历了一段艰难时光,历时9年。”德吉措姆介绍说,自治区藏医院专门组建一支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寺庙、档案馆、博物馆及医学世家,通过实地勘查、文献考据、学术访谈等多种方式,系统性地开展《四部医典》专项调研,足迹遍布国内外。研究人员以藏医历史溯源为切入点,通过查阅海量文献、拜访藏医泰斗、召开学术研讨会等方式,系统追溯《四部医典》及藏医学的发展脉络。

  从收集国内外资料,到撰写文本、拍摄图片及申报视频等全方位准备,再到2018年5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德吉措姆认为,此时《四部医典》才算拿到《世界记忆名录》的入场券。


自治区藏医院文献研究所专家德吉措姆(中)和贡保东珠(右)向记者介绍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四部医典》相关情况。记者 晓勇 摄

  2021年7月起,为冲刺《世界记忆名录》,团队成员历经10个多月,反复修改打磨文本20余次后,最终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部门的审核和反馈意见,成功申报。

  《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至今,虽已过去两年,但德吉措姆仍清晰记得在现场的团队成员用手机发来入选时的情景:来自20余国的代表在评审会上竖起大拇指表示祝贺,《四部医典》以“零质疑”通过评审。她激动地说:“那一刻对藏医药文化极具里程碑意义,即使隔着屏幕,我也深受鼓舞,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从民族经典到国际视野,这部从生活中来又回馈生活本身的藏医药学巨著,至今活跃在藏民族的人文生活中。

  融入日常生活:藏医药学的传承与实践

  作为一部千年典籍,《四部医典》不仅在学术领域备受推崇,更深深融入藏族人民的生活。

  据《四部医典》记载,早在公元8世纪,藏医就可以进行复杂的外科手术,包括脑部开颅,比西医要早很多年。

  它极力推崇养生保健和滋补抗衰的方法,记载了200多种食材,是传统医学典籍中一部较完整的营养学及食疗著作。


西藏藏医药大学学生参加藏医药草本植物认药知识竞赛。西藏藏医药大学提供

  它还记载着金属冶炼、药物炮制、陶瓷容器和手术器械等制作工艺,揭示了藏医药学在8世纪之前就已掌握较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工艺。


西藏藏医药大学开展藏药金属炮制和锻灰工艺现场教学。西藏藏医药大学提供

  “《四部医典》在藏医药学领域的学术价值堪比《黄帝内经》,地位崇高。”自治区藏医院院长次仁说。

  在西藏,每到春秋两季,是人们到户外寻求自然温泉疗疾的最佳时节,西藏各地藏医院的藏医药浴中心,总是人满为患。

  “早在上千年前,《四部医典》就记载多种外治疗法,其中包括温泉和药浴对身体有益的相关知识。”在西藏藏医药大学从事藏医药学教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20余年的明吉措姆说,古时藏医就认为天然温泉和药浴的疗效极好,主张使用这一疗法来预防或疗愈疾病。

  作为自治区级藏医药非遗传承人,明吉措姆认为,《四部医典》自公元8世纪出现,象征着藏医药学理论的系统化,令整个藏医药学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跃。

  上世纪80年代,13岁的明吉措姆成为西藏藏医学校的一名学生,这所学校正是西藏藏医药大学的前身。在这里,她接受了成为一名合格藏医的系统训练,首要条件就是严格背诵《四部医典》前3部。而学校开设的《四部医典》之藏医人体学和藏医伦理学课程,由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晦涩难懂的医理,使她对藏医药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毕业后,明吉措姆成为在基层一线临床工作多年的藏医。之后,她通过留学多国,接受大量的现代研究方法和教育,积累近40年藏医药学习实践经验。她认为:“藏医药学不仅为了了解生命、健康与疾病,更是对生命本质与世界本质的一种积极探索。”

  2018年,“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医药浴法在藏语中称“泷沐”,千百年来广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族聚居区。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疾病防治在传统知识、实践及发展上的统一。

  作为藏医药浴法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核心成员,明吉措姆参与全过程。几年过去了,她仍感慨申遗期间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困难,她说:“最终得以成功,完全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关爱,才有今日藏医药事业的蒸蒸日上。同时,也代表着藏医药学的科学性和医疗价值被世界认可,进一步提升了藏医药学的知名度和国际地位。”

  《四部医典》记载:“不知历算者不可为医。”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至今人们依然称自治区藏医院为“门孜康”。在藏语中,“门”指医药,“孜”指历算。“门孜康”意译为“医学历算院”。

  上百年来,“门孜康”不仅是西藏百姓心中的健康守护者,更以天文历算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副研究员加永泽仁表示,《四部医典》中有相当篇幅涉及藏医天文历算原理,其内容创造性地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了解、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探索防病治病的理论与实践,寻找着对人体有效的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因此,藏医药学和天文历算学从来都是一体的,是从事这两项事业者的必修课程。”

  2008年,藏医天文历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他说:“由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科出版的4种不同的藏族历书,每年出版约30万本,在西藏几乎家家必备。”


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研究员尼玛次仁进行沙盘演算。记者 周辉 摄

  从传统到现代:藏医药学的蜕变与创新

  自2024年10月起,自治区藏医院举办的《四部医典》专题展览持续至今。虽然过去9个多月,但作为承办展览的部门,自治区藏医院科教处主任医师次多,每过几天就得接待一批参观者。

  进入馆内第一眼,只见1546年木刻“扎塘版”和首部于1942年推出的金汁手抄本,在木制玻璃橱窗展柜内熠熠生辉。

  据介绍,自治区藏医院珍藏的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五个版本,包括“扎塘版”“达旦版”“甘丹平措林版”“药王山版”,不仅内容完整,而且保存状态极佳,堪称传世珍品。而1942年的首部金汁手抄版本,由于印板的损毁流失,已成为罕见的存世孤本。

  “它们所承载的无可估量的收藏与研究价值,令许多人专程赶来,哪怕只是隔着玻璃驻足片刻。”次多说。本次专题展还展出了近200种不同版本的《四部医典》,涵盖木刻版、手抄版、影印版、油印版、现代图书版等类型,还包括俄、法、德、日、蒙等国多种语言的版本,部分为私人珍藏。

  次多认为,展览极大地增进了公众对藏医药学的了解,点燃了人们探索传统医学文化的热情。

  事实上,从地域影响力来看,《四部医典》从我国西藏辐射至整个喜马拉雅地区,被不丹、印度、尼泊尔、缅甸、蒙古、俄罗斯等多国奉为医学圭臬,至今仍活跃在临床实践一线,并被翻译成英、德、日、俄等多种语言。

  作为常年从事藏医药学的研究人员,德吉措姆介绍,《四部医典》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衍生出20多个版本,以及200多部注解和注释本,目前仍不断有当代学者所著的新版注释问世。每个版本和注释本都凝聚着历代医者的智慧结晶,不仅丰富了《四部医典》的内涵,还见证着藏医药学从初创走向成熟、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蜕变历程。


西藏藏医药大学学生在上现代解剖学教学课程。西藏藏医药大学提供

  德吉措姆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后,《四部医典》及其代表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对于传统医学的深刻思考与热烈讨论,促进了对藏医药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播,《四部医典》研究院在西藏藏医药大学应运而生。

  至今,《四部医典》仍被誉为藏医药学的“第一教科书”,是西藏、青海、四川等地藏医药学府的核心必修课程。

  塔巴江才是西藏藏医药大学今年刚毕业的博士生,本科阶段他就读于青海大学藏医学院,之后考取西藏藏医药大学硕博连读,专攻藏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方向。他说,《四部医典》是贯穿他整个藏医药专业学习生涯的核心课程,也影响着他的人生与事业选择。近期,作为引进人才,他入职西藏藏医药大学藏医药与天文星算博物馆。他表示,将继续深耕藏医药领域,为民族医学与世界接轨贡献自己的力量。

  德吉措姆介绍说,《四部医典》的成功申报为后续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这几年,自治区藏医院成功推动“17—20世纪藏医挂图——曼唐”、藏医药经典著作《晶珠本草》入选第五和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些成果不仅增强了我们对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信心,还促使我们构建起更为完善的文献库,制定了更为宏大的文献遗产申报计划。”

  记者了解到,这几年在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藏医药文献遗产开发利用方面有了新成果。自治区藏医院正积极探索古籍数字化保存和复制路径。除“达旦版”《四部医典》外,其他版本均已完成仿真影印出版并发行。同时,相关古籍文献的影印文字对照版也在自治区藏医院创建的“藏医药与天文历算数字化平台”内网上线,不久将完成全部古籍的数字化并实现对外开放。

  谈到未来发展,德吉措姆、明吉措姆等藏医药领域的专家表示,《四部医典》作为藏医药学的瑰宝,不仅在医学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更在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应继续加强对藏医药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推动其同现代医学融合发展,让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采访手记

  千年瑰宝焕发新彩

  自治区藏医院推出的涵盖丰富生活常识的精美日历,受到消费者的普遍青睐;各类以藏医药浴法为指导的康养馆,吸引众多白领前去体验;香气馥郁、具有安神醒脑功效的藏香,更成为广大游客争相购买的“西藏好礼”……采访中,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藏医药产品和服务受到青睐与支持。

  藏医药学伴随着藏民族的生产活动而产生,包含着上千年的医疗康养理念和博大精深的认知体系,是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博采众长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如今,根植于藏民族生产生活的藏医药文化,日益广泛地融入大众,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为新时代中医药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藏医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我们欣喜地看到,自治区高度重视藏医药事业发展,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推进藏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以产带学、以学促研、以研兴产的融合发展模式,让我区藏医药事业在传承与创新中站上了新起点。

  天时地利人和,让这块千年瑰宝光彩照人。藏医药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们应挖掘其中蕴含的精华,更好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根深叶茂,为守护人民健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讲述

  德吉措姆:推动藏医药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德吉措姆是自治区藏医院文献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参与了《四部医典》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全过程。

  她说:“当初申报是希望通过国际平台的认可,提升《四部医典》的知名度与保护力度,确保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这个愿望不仅实现了,还大大超出了德吉措姆的预期。《四部医典》成功入选两年来,有效促进了藏医药学古籍文献的保护与传播,围绕其开展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持续升温。2023年举办了藏医药起源及《四部医典》形成史研究论坛;2024年首届《四部医典》国际学术交流会召开,来自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探讨,开创了跨文化医学对话的新局面;研究它的论文更是层出不穷,西藏藏医药大学还牵头建立了《四部医典》研究院……

  德吉措姆表示,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藏医药学理论与临床应用深度融合,深化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而且通过国内和国际舞台的展示与交流,吸收借鉴其他医学体系的优点,构建起了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藏医药学体系,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推动藏医药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人了解藏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是我们的时代使命。”德吉措姆告诉记者,要让大众更好更广泛地接受藏医药,守正永远是其立身之本,在传播藏医药文化时要把健康理念放在第一位。

  为了传播藏医药文化,自治区藏医院不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与推广活动,如展览、讲座、研讨会等,以直观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大众普及藏医药知识,展示藏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藏医药始终守护着群众健康。在临床实践方面,藏医药具有丰富多样的治疗手段,许多诊疗方法经过长期实践验证,具有显著疗效,能够为现代医学临床治疗提供极具价值的补充和借鉴。

  德吉措姆表示,藏医药学提倡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践行和谐统一的整体医学观,提倡慈悲、利众、平等、向善、正行的人生观,与现代医学重视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代医学与藏医药学的交流互鉴,将有助于藏医药学走向更加宽广的未来。

  明吉措姆:尽最大努力传承和发展藏医药文化

  “我认为《四部医典》是藏民族文化和文明的全面体现,更是带给人类的健康福音。它所传达的不仅是医学知识,还有对人与宇宙、人与自身身心关系的深刻理解。”明吉措姆说。

  明吉措姆是西藏藏医药大学的教授,作为一名藏医药学的教育和研究人员,她身上散发着一种强烈的探索精神和使命担当。在她看来,藏医药学的发祥地是西藏,所以西藏应该在藏医药学的教育、研究、诊治和传播方面保持领先。

  她坦言:“藏医药学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如何把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我们每位藏医人的职责,应尽最大努力去传承和发展藏医药文化。”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单独设置的藏医药高等学府、世界上唯一一所体系完备的藏医药学高等学府,西藏藏医药大学在传承、发展和推广藏医药文化上任务艰巨。

  “当前学校在教材编写和创新、学术刊物出版等方面仍需加强,迫切需要汉文刊物来提高教育和学术水平。其次,需要建立更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和智库平台,来提高藏医药学的研究、传承和创新水平,全面推动藏医药学高质量发展。”明吉措姆表示,做好传承和发展工作需要久久为功,教育和研究是基础工作,必须夯实加固。“近年来,国家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藏医药迎来大好时机,开启了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四部医典》是传承千年的藏医药学巨著,有许多理论和知识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学习和研究者通过长时间的理论结合实践,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再从临床实践重新分析研究理论,这是一个不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转换并更新的过程。

  “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明吉措姆表示,上千年来,一代代藏医人结合自身实践,才慢慢理解和领悟了《四部医典》的深层含义。所以,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藏医药学更需要个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去提高思考和领悟力,长时间沉浸其中,提升知识涵养、心灵境界,才能掌握其蕴含的深层智慧。

  (索朗群培 郑璐 明吉 欧珠次仁 平措诺吉 冯琳琳 参与采写)

  作者:晓勇 周辉 刘枫 达珍 张思雨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