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8日《西藏日报》头版刊登长篇通讯《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报道写道,2017年10月29日,卓嘎、央宗姐妹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她们回信了!
平日里雨雪不停的玉麦,突然放晴。太阳从东方升起,云开雾散,金色的阳光驱走了寒冷,把温暖洒满整个山谷。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看了来信我很感动”“希望你们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汽车翻越喜马拉雅山脊,驶入一个松涛阵阵、细雨绵绵、流水潺潺的山谷。山谷深处,一座家家户户飘扬着五星红旗的边陲小镇映入眼帘,这里,便是祖国西南边陲曾经的“三人乡”——玉麦。
曾经,仅有1户人家如磐石般坚守于此,放牧也守边。如今,玉麦已成为拥有67户200余人的幸福美丽小康示范乡,彻底挥别了孤独闭塞的岁月。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这片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乡镇,早已焕发新生。
群山无言,却深深镌刻着“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壮阔史诗;松柏常青,见证着一个又一个雪域边陲幸福家园的兴起。
五星红旗:是无声的宣示,更是融入血脉的信仰
玉麦全景。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时,玉麦乡只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
玉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平均海拔3600米,每年长达半年的大雪封山期将其隔绝成“高原孤岛”。据桑杰曲巴的外孙索朗顿珠说,外婆因大雪封山送医不及时而病逝,年仅45岁;小姨其加卓玛在运粮途中冻殒雪山,年仅15岁。
1963年,原住户迁离后,当地政府曾动员桑杰曲巴一家搬迁。但在山外短暂生活后,他又毅然带着全家返回玉麦。他的话语如同玉麦丛林间刻在岩石上大大的“中国”二字一般醒目:“只有人在,家才能看得好,这块土地才能守得住!”
这一守,就是几十年。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国土,升起全乡唯一的五星红旗。在这寂静山谷中,这抹鲜红是无声的宣示,更是融入血脉的信仰。
2011年,达娃被任命为玉麦乡第三任乡长。他至今难忘初到玉麦时的景象:“那时的玉麦仍有近半年交通不便,不通网络,电力不稳,全乡干部群众仅有50余人。最亮眼的,就是家家户户屋顶上的五星红旗。”来到玉麦工作后,达娃深刻体悟到,“守边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头里的责任。”
2017年,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如春雷般激荡山谷,传遍雪域高原。
总书记的回信成为雪域边陲巨变的引擎。
“全乡人围在一起听信,卓嘎和央宗两位大姐激动得泪流满面。”时任乡党支部书记的达娃动情回忆,“那封信像一道穿透云层的阳光,彻底照亮了玉麦的未来。”索朗顿珠耳边至今仍回响着母亲央宗的教导,那年他放弃在四川的滑雪教练工作,回到玉麦,成为一名基层干部。
其实,希望的种子早已萌芽。
达娃说,桑杰曲巴老人毕生有两个心愿——通公路、有医生,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那时已逐步实现。1996年,政府派驻干部和医生,两户居民回迁,“三人乡”的历史终结;2001年,通往玉麦的公路凿通;2011年,公安边防派出所设立。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为玉麦注入了一股股暖流。
条件在变:守边的初心依旧永恒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的部署擘画出固边兴边的宏伟蓝图。玉麦被列为自治区“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重点建设乡。自此,以玉麦为代表,喜马拉雅各处,众多偏远乡村开启了从“血性坚守”向“智慧兴边”的历史性跨越。
据时任玉麦乡党委书记胡学民回忆:“党的二十大后,我们守护边境的力度更强了。卓嘎大姐虽年事已高,但仍然经常参加‘重走桑杰曲巴巡边路’活动。全乡上下,党员是先锋,支部是堡垒。”乡党委推动建立党支部牵头,联合边防部队、驻地民警的常态化联合巡边机制。在达娃任职期间奠定的“人人是哨兵,户户是哨所”的基础上,军民融合的钢铁防线更加坚不可摧。智能监控设备的布设,更让古老边关插上科技的翅膀。
发展的浪潮,彻底重塑了玉麦的面貌。
“依托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我们申报国家4A级景区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胡学民介绍说,乡党委带领群众深挖旅游富矿:依托玉麦“守边精神”这一红色旅游热点,40多户群众办起家庭旅馆,全国多地特色餐饮店也在此蓬勃兴起;协调部队资源,军民共建温室大棚,为村民传授种植技术,破解了吃蔬菜难题。
数字印证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玉麦人口从2017年的9户32人增加至现在的67户234人;乡容乡貌焕然一新,泥泞小道变成环状街道,土房木屋被藏式新居取代,学校、卫生院、文化中心、游客中心拔地而起。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万元连年跃升,去年更是一举突破5万元,远超全区平均水平;全乡旅游收入也突破了500万元,旺季时民宿一床难求。
在玉麦乡爱国守边先进事迹展馆和桑杰曲巴旧居,新旧光影交织,诉说着坚守与开拓的壮歌。
“桑杰曲巴守护国土,卓嘎、央宗姐妹守护信念,新一代玉麦人守护发展。”胡学民说,如今,桑杰曲巴的曾孙一代在玉麦乡幼儿园茁壮成长,玉麦民兵巡逻队踏着先辈的足迹,行走在熟悉的巡边路上。当年需徒步翻越雪山,如今4小时车程便可到达县城。
条件在变,但守边的初心依旧永恒。
格桑花绽放:万里边关越变越美
桑杰曲巴旧居。记者 孙开远摄
219国道犹如一条黑色丝线,串起点缀在边陲的一颗颗“珍珠”。胡学民告诉记者,今年藏历新年,隆子机场迎来第一批包机旅游团。旅游团沿219国道前往斗玉、玉麦、扎日等边境乡镇,不仅欣赏了祖国西南边陲美景,而且在玉麦聆听桑杰曲巴一家几代人放牧守边的故事,与当地干部群众同走巡边路、一起过藏历新年。国内一些资深旅游爱好者,已经开始为自驾219国道作准备。
玉麦的蜕变正是西藏全面建成的边境小康村的缩影。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陈塘镇,清晨的雾霭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朗嘎的歌声引来游客阵阵掌声。这座曾被称为“中国最后陆路孤岛”的边陲小镇,2024年游客量突破2万人次,旅游收入近700万元,带动农牧民人均收入达15582元。
站在四层高的定结嘎玛沟大酒店前,看着欣赏夏尔巴歌舞的游客,店主贡布次旦感慨:“通车前,从县城过来要徒步一整天。现在,我们家贷款80万元扩建的36间客房,旺季时,月接待量达到了2000人!”随着旅客集散中心、精品民宿和九眼温泉景区建成,“珠峰东大门富氧陈塘镇”品牌日益响亮。
近年来,陈塘镇完善了美女湖、九眼温泉、嘎玛沟等景点建设,推进各类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曾经的“陆路孤岛”,正以夏尔巴歌舞和鸡爪谷酒香,书写共富新篇。
从喜马拉雅最西端的阿里典角村,到东端林芝墨脱的摩托巡逻队,再到中段的边贸旅游热土,全区边境乡镇、村庄的电、路、网已实现全覆盖,边境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持续提高,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边境游、跨境游和边境贸易额日益增长。
2025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勉励全区各族人民:“在党的兴边富民好政策引领下,切实维护好民族团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为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贡献力量。”
嘎拉村因桃花闻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该村近年来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守边不仅是守护地理的界碑,更是守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信念;乡村振兴不仅是生活的富足,更是让爱国守边的精神永续传承。”胡学民道出了玉麦“守边精神”的真谛。
望着家家户户屋顶上的五星红旗,达娃话语铿锵:“桑杰曲巴老阿爸种下的信念,已如格桑花般在漫山遍野绽放。”
在喜马拉雅万里边疆的崇山峻岭和雪山之间,每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都在昭示:伟大祖国的疆域,有无数的忠诚与热爱共同守护!
讲述
巴桑次仁:“我在玉麦这18年”
“那个时候,不知道玉麦有多美,也不知道玉麦有多苦。”
回忆扎根玉麦的缘起,一头卷发、八字胡,带些书卷气的巴桑次仁娓娓道来:“2006年底,县里招聘代课教师,父亲给我报了名。那年我刚高中毕业,对玉麦的印象就像罩在日拉山上的云雾,朦胧、遥远。”
但巴桑次仁至今还记得,2007年藏历新年后,他到县里报到,时任隆子县教育局局长强巴和他谈话时的场景。玉麦是全县最偏远的乡,路不好,通讯不便。全乡只有5个学龄孩童。县里招了20名代课教师,只有他申请去玉麦,强巴叮嘱他要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
2007年秋天,玉麦乡的干部开着吉普车来接他,车上还装着课本和学习用品。他裹着厚重的衣服,第一次踏上了这片土地。那时的玉麦,只有七八栋房子并排而立,房顶都是木板做的。也是在这里,他第一次听到了卓嘎、央宗两位大姐一家几代人放牧守边的故事。
“我被那种坚守的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深深打动了。”巴桑次仁说,“当然,也得直面生活里的各种不便,好在玉麦的条件一年比一年好。”
2007年的时候,进出玉麦的是坑坑洼洼的“搓板路”,走一趟能把骨头摇散架。2008年,公路道班入驻玉麦,路面平整了不少,但每年仍有一半时间大雪封山。过了几年通了电话,也仅仅是乡政府和居民小群宗家各有一部座机。没有自来水,电力供应也时断时续。
“当了3年代课老师,送走了5个学生后,我就‘失业’了。”巴桑次仁笑了笑说,后来,经玉麦乡群众开会表决同意,他把户口迁进了玉麦。
2011年,卓嘎退休,县里派来新乡长达瓦。玉麦村成立后,22岁的巴桑次仁当选为党支部书记。2012年,他又兼任了玉麦村电站管理员。接下来的几年里,先后有人来玉麦,但都陆续离开了。
2016年,玉麦通了互联网。
2017年10月29日中午,玉麦寂静的山谷沸腾了。左邻右舍奔走相告: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俩回信了!
“那天,我换上藏历新年才穿的白氆氇藏装。”巴桑次仁回忆道,“那时我住在村子最东头,赶到老村委会的时候,扎西坚参和那贡两口子已经给送信的张晓华副主任献上了祝福的哈达。”
“卓嘎和央宗两位大姐不停地擦眼泪。”说到这里,巴桑次仁停顿了一下,“七八年了,想起那一天,还是很激动。我们全乡人聚在一起聆听了总书记回信。卓嘎说,‘总书记的话都说到我们心里啦!’央宗说,‘要是阿爸能看到总书记的回信,该有多好!’姐妹俩还向领袖像敬献了哈达。”
“在玉麦这18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这里的变化最大。”指着平整的道路和棕黄色的新居,巴桑次仁又说:“2019年,玉麦通了油路。2020年,我把老婆和女儿接到了玉麦。”
如今36岁的巴桑次仁,已经有了一儿一女。儿子在玉麦出生,正和央宗的孙子一起上幼儿园。18年的坚守,他见证了玉麦的变迁,也在这里扎下了根。
洛次:“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出了隆子县城,沿雄曲河南岸的喜马拉雅山脉主山脊一路向东,便是通往玉麦乡的公路。山越来越高,谷越来越深,雄曲河边,列麦、加玉、准巴3个乡镇自西向东排列,一个个边境小康村如星辰般散落在这不宽阔的河谷间。行至一处河道与高山之间的狭窄路段,映入眼帘的是一段数米高的泥石流遗迹堆。
“这几百米是泥石流高发段,每年夏天都会受灾。以前的庞村就埋在这片泥石流堆积物的下面。”隆子县委宣传部干部洛次说,“2019年,在泥石流毁掉这个村子之前,县里已经安排庞村完成了整体搬迁。那个时候,我还在加玉镇工作,亲身经历了这个边境村从整体搬迁到建成小康村的过程。”
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千头万绪,除了基础设施和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科学规划与合理选址也是重中之重。2018年10月,经地质部门反复勘测确认,距离玉麦还有3个小时车程的庞村,南侧山体有滑坡危险,全村需易地搬迁,此事关系全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动员撤离的任务自然落到加玉镇全体党员干部的肩上。
“为保证不漏一户一人,全体干部每人负责几户的撤离工作。”洛次说,他也负责动员几户群众撤离。
“安土重迁,黎民之幸;骨肉相附,人情所愿。”在庞村群众心目中,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是他们难以割舍的眷恋,这也考验着基层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清点人数时,洛次发现,扎西平措一家人都不见了踪影,电话也不接。洛次又多方打听,向扎西平措的亲戚朋友一一确认,得知他们一家也不在亲友家。此时已过午夜,雨越下越大。漆黑如墨的夜色里,危险随时会到来。
“我想,他们今晚一定在家。雨这么大,肯定没睡。”洛次果断拿起扩音器说:“为了家里的老人、为了孩子,还是到学校住吧……”
不久,扎西平措家的灯,终于亮了……
黎明时分,泥石流冲毁了村道和村庄下面一段219国道。
全村100户,260多名群众安然无恙。
搬迁之后,选址重建仍需攻克难关。新的庞村选址需占用邻村共拉村45亩土地,党员干部们又踏上了挨家挨户沟通的路。
得知两个村许多人家都有亲戚关系,干部们就打起亲情牌,磨破嘴皮,说得喉咙冒烟,终于做通了工作。
和众多边境小康村一样,如今的庞村,家家户户住上了框架结构的小康房,水、电、路、网通到户。全村房屋重新布局,既节省了用地,又提高了生活品质。随着219国道旅游热度渐增,村里自产的炒青稞、荞麦饼、荞麦枕等特色产品备受游客青睐。村集体运输队使青壮年劳动力有了事干,农闲收入高过土地收入不知多少倍。
洛次说:“当泥石流到来的时候,考验的是我们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采访手记
玉麦精神是信念更是动力
玉麦,这片祖国西南边陲的土地,曾是与世隔绝的“高原孤岛”,如今已绽放出幸福之花,成为幸福美丽小康示范乡,其蜕变历程的背后蕴含的玉麦精神更是熠熠生辉。
玉麦精神,是桑杰曲巴一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环境恶劣的玉麦,桑杰曲巴带着女儿卓嘎、央宗,不畏艰难,以放牧守边,用脚步丈量国土,让五星红旗在玉麦飘扬。他们以“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坚定信念,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将爱国之情深深融入血脉,这种坚守是玉麦精神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为玉麦带来了发展的春风,也让玉麦精神得以星火燎原,更激励着更多人传承爱国守边精神,如格桑花般扎根祖国边陲。在总书记回信的鼓舞下,玉麦从“血性坚守”迈向“智慧兴边”,不仅建立了常态化联合巡边机制,布设智能监控设备,还依托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旅游,实现了经济的腾飞。玉麦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守边的信念,更是建设幸福家园的动力。
玉麦的蜕变是西藏边境小康村建设的缩影,玉麦精神更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喜马拉雅万里边疆。从阿里典角村到林芝墨脱,再到日喀则陈塘镇,众多边境地区都在玉麦精神的引领下,实现了电、路、网全覆盖,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这表明,玉麦精神已成为西藏边境地区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着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
守边是责任,兴边是使命,玉麦精神将永远激励雪域边陲的各族人民,在守护边疆、建设边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格桑花在祖国的边疆开得更加绚烂!
作者:孙开远 黄志武 马晓艳 卢文静 王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