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家的三盏灯:照亮家乡发展路

2025-08-04 14:38:09来源:西藏日报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傍晚,天色渐暗,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扎西岗村慢慢被夜色笼罩。此时,一排排太阳能路灯亮了起来,柔和的灯光均匀地洒在村道上,为这个高原乡村增添了几分温暖与安宁。

  82岁的洛桑老人在村里散完步回到家,轻轻按下墙上开关,客厅瞬间亮堂起来。坐到客厅沙发上,他指尖摩挲着桌上那盏可随意调光的智能台灯,灯光从暖黄色变成了雪白色。思绪飘远,洛桑老人眼前仿佛依次浮现出三束光——油灯的微光、汽灯的炽白、电灯的明亮,这三束光如同三个鲜明的标记,将他这一辈子清晰地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那时候,晚上就靠这盏灯。”洛桑老人指着家里那盏锈迹斑斑的铁皮油灯说。这盏油灯的灯芯是一小撮棉花,燃料是煤油或者酥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盏小小的油灯便是洛桑一家人夜晚生活的唯一光源。油灯火苗只有豆粒大小,在风里晃来晃去,亮度还比不上现在一个3瓦的灯泡,可它却要照亮一家7口的生活。

  在油灯微弱的光下,父亲和叔叔眯着眼睛捻毛线,母亲借着光专心织氆氇,孩子们围在一起分拣羊毛。高原的夜晚又长又冷,这盏油灯如同一盏希望之灯,映照着一家人的勤劳和坚韧。那摇曳的光影里,既有生活的艰难,也有对更多光亮的深切渴望。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更亮的汽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慢慢取代了油灯。给汽灯打气加压,再点燃纱罩,一束炽白的光瞬间就充满整个屋子。

  洛桑家省吃俭用,拿出半年的积蓄,成了村里第三户买汽灯的人。买回汽灯的那天晚上,全家人都兴奋不已。汽灯被高高挂起,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汽灯和油灯的不同,连家里的猫都好奇地凑过来瞧瞧。那时候纱罩容易碎,每次点汽灯大家都小心翼翼。烧过的纱罩灰用布包起来,还能在受伤时止血,这也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新鲜事。

  然而,汽灯带来的明亮和喜悦还没持续多久,更大的变化就来临了——政府开始大规模给农牧区通电。

  洛桑老人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电工在村口合上闸刀,“唰”的一声,全村一下子就亮了。欢呼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人们激动得又蹦又跳。油灯和汽灯被小心地收进柜子,成了“老古董”。从那以后,扎西岗村的夜晚有了新的活力。

  “通电之后,家里的变化可大了。”洛桑老人感慨地说,“冬天,洗衣服就交给洗衣机,再也不用在冰冷的水里手洗衣服了;夏天,冰箱里有冰镇好的青稞啤酒,喝上一口,别提多舒服了。”

  如今,更让洛桑老人新奇的是,5G信号进了村。他拿起手机拨通视频电话,就能看到在拉萨女儿的笑脸。灯亮了,回家的路清晰可见;路灯亮了,出行更加便利;连思念,也因这亮堂堂的光有了更实在的寄托。

  抚今追昔,洛桑老人满是感慨。从油灯那微弱且摇曳的光,到汽灯明亮却需小心呵护的光,再到如今电灯稳定又充足的光,这不仅是光亮的变迁,更是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一家人挤在油灯微光下劳作,日子十分艰难;后来,汽灯带来新希望,一家人围坐讨论未来;如今,电灯照亮每一个角落,生活满是美好与幸福。

  三盏灯,三个时代,见证了高原乡村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困迈向富裕。它们照亮的不仅是屋子,更是高原人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而洛桑老人,就像一位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坐在灯光里,感受着时代发展的脉搏,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盼。(记者 西热多吉 贡秋卓玛 丹增)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