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成立:高等教育步入“快车道”

从藏文干部训练班到“双一流”高校

2025-08-01 10:07:28来源:西藏日报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1985年7月21日,《西藏日报》头版头条以配发两张大图的形式,对西藏大学挂牌成立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经国务院批准,一九八三年八月自治区党委决定了西藏大学筹备组人员。筹备组自该年九月开始先后在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多杰才旦同志和区党委书记杨岭多吉同志亲自领导下进行工作。近两年来,他们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目前已完成教学主楼等八个单体共一万零七十六平方米的基建工程项目。派人去六省(市)十一所院校洽商了教学人员对口援藏事宜。”


1985年7月21日,《西藏日报》关于西藏大学成立的报道。

  1985年7月20日,这是一个被载入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史册的重大日子。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于1951年创办的藏文干部训练班,经过多次更名和发展,在这一天正式更名为西藏大学并挂牌。

  作为西藏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西藏大学的挂牌成立,标志着西藏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正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西藏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一天,当时的西藏大学首届毕业生次旦扎西,兴奋地穿上了平时都舍不得穿的藏装,参加了成立大会。

  “大会当天可热闹了,来了很多平时只能在电视里见到的领导,当时我坐在下面,鼓掌鼓得手都疼了。”40年后,次旦扎西回忆道。

  从无到有奠基石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的正规学校。寺院教育、官办教育和私塾教育是旧式教育的主要形式。旧西藏的教育是以僧人、贵族和官员子弟为招生对象,课程以语言文字和经文为主要内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近乎空白,教育过程中既没有合格教师,更谈不上科学的教学手段。而占西藏总人口95%的农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

  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为做好群众工作、培养懂藏文的干部,于当年11月在帐篷里举办了藏文干部训练班——这就是西藏大学的雏形。

  此后,训练班经历了西藏军区干部学校、西藏地方干部学校、西藏行政干部学校等多个阶段的发展,到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教育事业迎来发展新契机。为培养当地师资力量,在西藏行政干部学校的基础上,西藏师范学校正式成立。

  在那个条件落后、交通不便的岁月里,依然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人才,跋涉万水千山来到西藏师范学校,为学校的建设添砖加瓦,张廷芳就是其中一位。

  1972年夏天,张廷芳和她的新婚丈夫次旺俊美乘着火车奔向了去往西藏的路。“从北京坐火车到西宁,50多个小时的硬座,脚肿得像馒头。”张廷芳至今仍记得当年艰难的进藏路,“到达西宁后,几经周折才坐上汽车,穿过青海湖、翻越唐古拉山,走了15天,才抵达拉萨。”

  张廷芳和丈夫次旺俊美结识于北京师范大学,并相恋结婚。毕业后,他们主动申请去西藏工作,为西藏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去不去西藏,肯定有思想斗争。”张廷芳回忆道,“一方面是我们的情感牵绊,另一方面当时全国师资匮乏,而西藏尤为突出,我欣赏他的才华,愿意和他一起为他的家乡贡献力量。没想到来了西藏就干了一辈子。”

  那时的张廷芳或许未曾想过,这一去,便是将青春和热血挥洒在了高原之上,人生轨迹就此与西藏大学紧紧交织在了一起。

  艰难困苦只等闲

  张廷芳和次旺俊美参加工作那一年,西藏高等教育正处于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科班出身的二人被安排到西藏师范学校,张廷芳在汉语教研组,次旺俊美在藏文教研组。

  张廷芳回忆说,初到学校,眼前的场景很难与“学校”二字画上等号。当时师校被解散后刚恢复组建,一切还没有准备就绪。教室是铁皮顶的土坯房,夏天铁皮被晒得滚烫,冬天四处透风,晚上要点着蜡烛备课,自己编写、刻印教材。

  “学校食堂还经常断柴断粮,老师和学生要把课停下来去拉粮食。”张廷芳说。这些困难尚且可以克服,但语言不通成了最大的问题。当时的学生基本上是藏族,只懂藏语藏文,张廷芳的第一堂课成了“尴尬的独角戏”。

  “我用标准的普通话讲什么是‘领导’、什么是‘核心’,底下学生有的打瞌睡,有的交头接耳,还有的在吃奶渣。”张廷芳说,她很快发现,学生虽然有学习的愿望,却因没有汉语文基础,连“上课起立”都听不懂。

  为解决难题,次旺俊美便在张廷芳备课本的生词下面,逐个注上藏文。张廷芳上课时又是画图又是手势比划,学生们仍不明白,就在黑板上写上藏文。

  后来,为方便学生们学习,张廷芳和次旺俊美共同编写了一套汉文、汉语拼音、藏文三对照的《汉语文》教材。这套教材不仅在西藏师范学校使用,也迅速在拉萨以外的地区普及开来,对西藏汉语教学和普通话推广起到了推动作用。


1976年6月,西藏师范学院汉文教研组欢送上海高校援藏教师队第一批援藏老师时在校门前合影(前排右二是张廷芳,后排中是次旺俊美)。图片由张廷芳提供

  时光荏苒,1975年,西藏师范学校改建为西藏师范学院。1983年,中央决定以西藏师范学院为基础,筹建西藏大学,次旺俊美被任命为筹备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这是雪域高原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筹备任务极其艰巨。

  当时的西藏师范学院不仅师资量少质弱,硬件设施也远达不到满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师范学院原来只有400人的规模,西藏大学成立那年招生就超过了400人,教学、后勤等配套设施急需扩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及学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都需健全。”张廷芳说。

  为此,次旺俊美和筹备组成员分头调研,制订方案,组织文件起草,反复征求意见,在保证教学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协调各方面关系,争分夺秒地进行大学筹备工作。没有经费,教学、生活设施无法扩建。刚好党中央在1984年春天召开了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由北京、上海、天津等9省市和几个部委帮助西藏建设43项迫切需要的工程项目,西藏大学位列其中。“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全校师生都备受鼓舞。”张廷芳回忆说。

  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支援下,西藏大学教学主楼、英语语音实验室、艺术系特色教学楼等建筑拔地而起,总计10076平方米。“教室、宿舍是崭新的,教具、家具都配齐了,甚至连窗帘都挂好了,真的是‘鸟枪换大炮’。”张廷芳说。

  1985年7月20日,晨曦初绽,西藏大学北校门彩旗招展,藏汉两种文字的校牌披着红绸悬挂在校门上,等待着庄严时刻的到来。

  “那天校园里清扫一新,道路旁插满彩旗。师生员工身着节日盛装,手持花束和小旗列队主路两旁。手捧切玛盒身穿藏装的女青年站在显眼的位置,锣鼓队一遍遍把欢乐的鼓点敲响。当国家和自治区领导及来宾到来的那一刻,全校都沸腾了!”回忆起当天的场景,张廷芳依旧难掩心中的激动。

  当次旺俊美手中的红绸滑落,“西藏大学”的校牌在晨光中闪耀,师生们的掌声响彻校园上空。

  哪怕时光已经过去了40年,张廷芳对当时的印象依旧深刻:亲历了这所高原学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她心潮澎湃,那些在高原教育拓荒路上攻坚克难的日日夜夜,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眼眶里的热泪。

  接续奋斗创辉煌

  西藏大学正式成立,次旺俊美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张廷芳担任语文系副主任,后来又担任副校长,夫妻二人都走上了管理岗位。而次旦扎西等青年才俊则走上了工作一线,接过了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

  次旦扎西是西藏大学成立后的首批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作为藏学学科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次旦扎西亲历了学校构建体系化藏学学科教材与教参体系、获批藏语言文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组建国家级藏学教学团队等重要进程。在前辈们打下的基础上,经过他和众多师生的共同努力,藏学研究在教材建设、学科发展与人才培育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并在西藏大学这片学术沃土上开花结果。

  40年的教学生涯中,勤勉踏实的次旦扎西创造了西藏大学历史上的多个“第一”:藏学系第一任系主任、文学院第一位本校培养起来的院长、师范学院第一任院长及藏学研究所(县级)第一任所长。1998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次旦扎西成为西藏第一批硕士生导师;2013年,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与生态学博士点落地,他成为西藏第一批博士生导师;2014年,他更是以第一位藏族“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身份,实现了西藏大学在国家级人才项目上零的突破。

  “个人的成长,从来都是学校发展坐标系的一个点,没有西藏大学的发展和对我的培养,就不会有我个人的这些成就。”次旦扎西谦虚地说。

  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集中力量办好西藏大学”;2004年,中央投资实施了西藏大学改扩建工程;2008年,西藏大学入选“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名单;2017年,西藏大学挺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学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截至目前,西藏大学有纳金校区、河坝林校区、罗布林卡医学院校区、罗布林卡财经学院校区,总占地面积约1400亩,总建筑面积46.9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68亿元,纸质藏书147万余册,电子图书61.06万余册;设有14个学院,开设50个本科专业;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在编在职教职工1160人,各类学生2万余人,其中在校本科生1万余人,硕博士研究生3千余人,各类成人学生7千余人。


西藏大学纳金校区(新校区)一角。


西藏大学纳金校区图书馆。

  虽然已经退休,但次旦扎西的心始终还在学校、还在课堂上。他被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特聘,担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在的学生思维太活跃了,倒逼着老师始终盯着学科最前沿不停学习。”次旦扎西笑着说道,“所以我每天不是上课就是搞研究,跟退休前没什么两样。”

  西藏大学河坝林校区里,一半以上的建筑都是次旦扎西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与他的人生产生过紧密的交集。

  “西藏大学河坝林校区是由旧西藏的几个林卡合并过来的,是拉萨的‘风水宝地’,一直以来都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可惜举办成立大会的礼堂和我当年住过的学生宿舍已经拆除了,现在看不到了。”次旦扎西略显遗憾地对记者说。

  从当年的藏文干部训练班,到今天的“双一流”高校,在张廷芳、次旦扎西等一代代藏大人的接续奋斗下,西藏大学书写出一段雪域高原高等教育发展的辉煌篇章。

  与之相应的,是西藏教育事业的全面进步: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普通高等学校8所,其中本科院校5所,专科(高职)学校3所,“211”高校1所。高校现有在校生5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00余人,硕士研究生6300余人,普通本科生3.1万人,普通专科生1.29万人。有正式在职教职工0.49万人,专任教师0.29万人,其中副高级职称及以上教师数量超过1200人,占比超过4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超过50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大力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西藏教育工作。2018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西藏民族大学建校60周年致贺信、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作出了“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西藏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西藏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2013年西藏大学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被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8年成为“部区合建”高校。2015年,西藏民族学院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2021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8年,西藏藏医学院更名为西藏藏医药大学,并获批为博士授予单位。2024年,西藏农牧学院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重点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全区现有生态学一流学科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科研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现有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地方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西藏大学纳金校区生态环境学院实验室。

  张廷芳和丈夫次旺俊美在高原之上秉烛备课、并肩奋战的日日夜夜,早已绘入了西藏教育发展的历史画卷当中,历久弥新。

  记者 嘎娃白玛 温凯 索朗旺久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