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地区海关到拉萨海关——守护国门,紧紧握住“金钥匙”

2025-07-30 10:01:06来源:西藏日报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1962年5月10日,西藏日报头版刊登消息:西藏地区海关机构正式成立,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我区经济建设上的一件大事》,文章指出,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对外贸易门户洞开、无人管理的状况,有力地促进西藏地区的生产建设事业,并有利于我国和邻国进行平等互利的贸易往来,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因此,这是西藏人民继和平解放以来,在经济建设上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沿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自东向西,从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的林芝海关到天上阿里的狮泉河海关,拉萨海关的9个隶属海关连点成线,构筑起坚固的喜马拉雅海关防线,守护着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

  每座关隘都镌刻着“一山一关一国门”的壮美史诗,见证着海关人如何用海拔丈量忠诚、以担当守护国门。

  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拉萨海关官方网站,在“本关概括”栏目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地区海关成立于1962年5月10日,1974年9月1日,拉萨海关成立并挂牌对外办公,1984年6月9日,拉萨海关升格为正厅级机构。


20世纪70年代的拉萨海关大门。

  三个今天看来显得平常的日期,却都是海关史上的重要一页。

  西藏海关机构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的清亚东关,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开关20年竟从未征税,成为近代海关主权旁落的屈辱见证。1962年西藏地区海关成立,祖国西南大门的“金钥匙”第一次掌握在人民手中。

  跨越一甲子,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一代代西藏海关人践行“人民海关为人民”的誓言,铸就老西藏精神丰碑,用无私奉献淬炼“忠诚、奉献、富民、强边”的新时代拉萨海关精神内核。

  近年来,拉萨海关立足“边”和“高”的生态位,致力“富”和“强”的优先级,不断深化对“跟着走、跟得上,走出去、走在前”的高原边关建设规律性认识,锚定“筑牢精神高地、护航生态高地、厚植文化高地,当好推动高原经济高水平开放先锋”的建设目标,以守国门、促发展的实际成效,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海关力量。


60年代的吉隆海关。


1959年,首批进藏建关干部合影。

  艰苦创业:31位勇士进藏建关

  拉萨海关的历史,还得从66年前31位勇士进藏说起。

  1959年3月,西藏开始实行民主改革。同年,国务院决定在西藏地区设立海关,10月中旬,海关总署从全国14个海关选调31位中青年干部,组成首批进藏设关“先遣队”开展设关筹备工作。

  66年前,31位勇士满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远赴西藏高原,书写西藏海关建设史的崭新篇章。

  31位勇士从北京集结出发,先后乘火车、转汽车、跨戈壁、过盐湖、登高原、越唐古拉山,一路艰难行进,历经18天的时间才最终抵达拉萨。经过短暂的休整和学习,他们分别组成多个小分队,分赴位于西藏边境的各个设关地,从一张桌子、一间板房开始,在艰苦的环境中,紧锣密鼓地开展设关筹备工作,把青春热血献给了西藏海关的发展事业。

  “这天下午我们终于到了阿里,我住的是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土坯房,高不到2.3米,有土炕(床)、土桌、土凳子,全是固定的。外加一个土制火炉,门上挂着一块双层篷布算是门吧。这就是全部家具了,这既是家也是我们办公的地方。”

  这段文字,是31位进藏勇士之一的陈柏昌日记中的一段话。

  1959年3月,26岁的欧阳明作为第一批进藏设关干部和丈夫一起赴藏建关,在聂拉木海关工作生活了13年。

  欧阳明后来讲述道:“当时组织安排的任务是对西藏主要对外山口通道和市场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我们根据当地的传统贸易情况和生产生活实际需要,提出在聂拉木设立海关的具体建议。”

  1962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地区海关成立,同时成立的还有亚东、吉隆、聂拉木和噶尔昆沙等关,普兰分关随后成立。

  1963年,张祖林从上海海关学校分配至西藏地区海关工作,后到吉隆关参与口岸建设。

  “当时,我刚到单位,工作、生活什么都不懂,师父吴可恩(31位进藏勇士之一)就手把手教我怎么写文件、怎么骑马、怎么种菜,甚至还教我怎么养鸡养猪。他告诉我,穿上海关这身制服就要对得起西藏人民的期待,对得起人民赋予海关人的权力。”张祖林回忆道。

  从骑马巡逻到设立边境监管点,从手工记录到初步建立进出口监管制度,西藏海关人在物资匮乏、交通困难的年代,以一种干劲、拼劲守护着祖国西南边陲的外贸安全。

  曾被走私分子悬赏的张祖林有个绰号“刚久”(瘸子)。他回忆道:“1967年,我在吉隆县江村追击外逃分子时,不幸掉进冰河里,腿被冻坏了,连命差点都丢了。因为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加上救治不及时,走路就一瘸一拐的。后来,在知道走私分子悬赏10万卢布捉拿我时,我还笑着说‘张瘸子’也算个厉害人物了。”

  “现在我能做的好像也只有同意离婚了……”拉萨海关关史馆珍藏着一封家书,作者叫王镇成,是31位进藏勇士之一。1959年他从汕头海关抽调到西藏开展设关工作。因为两地分居,独自承受家庭重担的妻子提出了离婚。然而,这封信还未寄出,年仅29岁的王镇成就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因公殉职,这封没能寄出的家书成了遗书。

  直到今天,仍然能从字里行间读出王镇成对妻子、家庭深深的歉意,他深爱着家人,更深爱着这片他坚守的土地。

  异常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让西藏海关人在推进海关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历经重重磨难,有人因公殉职、有人因伤致残,但他们用青春、鲜血甚至是生命熔铸的拉萨海关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代高原海关人。


2020年10月26日,拉萨海关所属八廓海关关员在西藏高原天然水有限公司矿泉水生产基地现场检验监管。

  改革奋进:在助推开放中锻造过硬队伍

  时光荏苒,往事或许模糊,但拉萨海关人的每一段奋斗历程都历历在目。

  1974年9月,拉萨海关成立并挂牌对外办公。日喀则分关成立,重新设立吉隆关,改称吉隆分关。

  改革开放后,拉萨海关迎来历史性跨越。198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拉萨海关升格为正厅级机构,负责领导和管理西藏自治区内各海关,下设聂拉木海关、日喀则海关、狮泉河海关。20世纪90年代,海关业务从单一货运监管拓展到征税、缉私、统计等多个领域;2000年后,随着青藏铁路通车、西藏外贸发展,海关现代化监管体系加速成型。

  这一时期,拉萨海关积极适应新形势,大力推进监管现代化,积极支持西藏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培育外贸经营主体、提供政策咨询等方式,助力藏毯、青稞制品等特色产品拓展国际市场;设立“绿色通道”,优化通关流程,同时,引入先进技术装备,用科技赋能边关监管,既严格把好国门,又积极服务地方经济,让雪域国门既有铁面执法的硬度,又有服务民生的温度。

  1981年到普兰海关工作的白玛次仁回忆道:“我刚到单位报到时,眼前只有4间土坯房,集仓库、厨房、办公、宿舍于一体,四面漏风。寝室里没有床,我们就在用土坯垒起的支撑点上铺上木板,就算是床了。没有检查台,就在被弃用的原农区供销社货铺内用土坯垒起一米左右的台子,盖上布,再放上油印的《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登记簿》和《进出境商人、货物登记簿》,开始了我们为国把关的日子”。

  白玛次仁回忆说:“1997年5月,我们根据线索获悉,一批走私货物计划从拉萨经丁嘎山口越境。经核实后,我和同事带着装备抵达山口附近。为了避免暴露,我们在背风处等到日落后,借助夜色隐蔽进入预设埋伏点。阿里的深夜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我们轮流趴在隘口岩缝中监视,饿了就啃几口冻得硬如石块的干粮,经过48小时的潜伏,最终截获走私团伙,查获藏羚羊羊绒1360公斤及其他珍贵物品。”

  “案件的成功告破,离不开每一位关员的爬冰卧雪,更离不开团队成员间的密切配合、相互信任。只要能守护好祖国的西南国门,苦点累点我都能克服。”白玛次仁说,他相信这是每一位海关人都能做到的。

  1993年4月,拉萨卓玛拉康寺的强巴阿擦金佛被盗。这尊金佛属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是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稀世之宝。经过长期探查,拉萨海关最终将这尊被文物贩子经成都、辗转香港、漂洋过海贩卖到美国的国宝追回。

  1975年到2012年间,拉萨海关多次查获走私黄金、走私枪支弹药、侵犯知识产权等大案要案。

  个中艰辛也许不能想象,但我们可以看到当年那一串串数据——“十一五”期间,西藏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93.3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2倍多;“十二五”期间,西藏外贸总值由2011年87.77亿元大幅提高到2014年的138.48亿元。


90年代的吉隆口岸吊桥——第一代热索桥。

  担当使命:“智”守国门 “智”促发展

  根据党中央作出的“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出入境检验检疫管理职责和队伍划入海关总署”的改革部署要求,自2018年4月20日起,拉萨海关和原西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一以拉萨海关名义对外开展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拉萨海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履行守国门、促发展职责使命与西藏“四件大事”深度融合、提质进位,弘扬“忠诚、奉献、富民、强边”新时代高原边关精神,深化对“跟着走、跟得上,走出去、走在前”的规律性认识,锚定“三高一先”建设目标,支持西藏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助力构建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

  这一时期,拉萨海关不断完善出台支持西藏外贸稳增长的具体措施,推动西藏特色产业出口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南亚班列”铁公联运物流模式,推动陆地港、边合区和各口岸高效协同发展,助力畅通“陆、空、铁、邮”四大物流通道,推动口岸扩能提质。2023年、2024年,西藏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达43.39亿元,增长14.1%,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跑出高原开放加速度。拉萨海关坚决维护国门安全,监管效能不断提升,查获多起重大走私案件,查办我区近年来最大一起115公斤易制毒化学品(麻黄碱)走私案,查获近十年来首次非设关地走私入境海洛因736克,首次查获国家一类管制精神药品“三唑仑”;侦办的“9·9”黄金走私案,是近年来全国最大一起黄金走私出境案件,查获走私黄金23公斤,案值1322万元。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拉萨海关党委委员、副关长吴刚介绍,拉萨海关立足西藏“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的独特区位,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全力打造“通道联、产业兴、边境稳”的高原开放高地,推动西藏外贸实现跨越式增长。

  走进吉隆边贸市场申报大厅,来自周边村落的边民们正通过“人脸申报”系统为进口货物办理通关手续。大厅外,一辆辆尼泊尔货车有序过卡,“肩挑背扛”的传统贸易方式已成历史。吉隆边贸市场经营方负责人刘琳说:“创新经营模式、规范场所管理给边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近年来,吉隆口岸互市贸易日趋活跃。为更好履行守国门、促发展职责使命,吉隆海关把智慧海关建设成果充分运用到边民互市贸易发展中,推行“天路e点通”项目,在监管现场引入智能卡口、智能关锁等功能,创新“秒闪通”“智慧鹰眼”监管模式,实现海关监管智能化、流程可视化、通关高效化。

  在海拔4318米的乃堆拉山口,亚东海关关员常年跋涉于1500米落差、99道急弯的盘山道,高山峭壁与悬崖深谷相伴,面对风雪严寒与高原病,他们以坚韧和担当守护“云端国门”。

  这种“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担当,在拉萨关区处处闪耀。普兰海关关员在海拔5098米的强拉山口顶风冒雪开展监管工作;日喀则海关里孜口岸监管点关员在“风吹石头跑”的极寒中完成活羊检疫。

  而这种精神正转化为守国门、促发展的坚实行动——林芝海关助力“林芝苹果”首次出口尼泊尔,13批次342吨苹果走出高原、走向世界;八廓海关“7×24”预约通关让国产新能源汽车“一箱到底”驶向南亚。

  “当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国门卫士。”拉萨海关综合业务和知识产权科科长王松表示,近年来,拉萨海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重要理念,持续推动拉萨海关微创新项目探索,稳步推进海关监管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奋力营造安全、便利、高效的边关智治新生态。


海关工作人员使用“智能海关”相关系统对出入境人员身份信息进行核对。

  截至目前,“智慧旅检”“智慧审证”“云签发”等全国海关智慧海关建设项目陆续在关区实现试点或推广,“天路e点通”“码上统计”“慧眼智查”“边贸云申报”等22个拉萨海关微创新项目在西藏口岸落地运行,有效助力西藏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

  六十年风雪征程,一甲子忠诚守护。从马背上的简陋办公到智慧海关建设,从边境管控“守门人”到开放发展“助推器”,拉萨海关始终与祖国同频共振,在雪域高原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站在新的起点,拉萨海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高原特色产品“下山出海”,促进南亚优质资源“引进来”,高原海关人必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贡献力量,而他们身上彰显的边关精神也必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记者 卢文静 黄志武 孙开远 王香香 刘斯宇

 
 
打印|